急性肾衰竭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三类。肾前性由肾灌注不足引起,包括血容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扩张等病因;肾性是肾实质损伤导致,涉及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疾病等病因;肾后性因尿路梗阻所致,常见双侧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病因,不同病因在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方面各有特点。
一、急性肾衰竭的分类
(一)根据发病部位分类
1.肾前性急性肾衰竭:主要是由于肾灌注不足引起。常见于血容量不足,如大量失血、呕吐、腹泻等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例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使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不能为肾脏提供足够的血液;外周血管扩张,如过敏性休克、脓毒性休克等情况。
2.肾性急性肾衰竭:是肾实质损伤导致的肾衰竭。包括肾小球疾病,如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等;肾小管疾病,常见的有缺血性和肾毒性物质引起的肾小管损伤,缺血性因素如严重低血压、休克等,肾毒性物质包括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造影剂、重金属等;肾间质疾病,如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常由药物过敏引起)、感染性间质性肾炎等;肾血管疾病,如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肾静脉血栓形成等。
3.肾后性急性肾衰竭:是由于尿路梗阻引起。常见原因有双侧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输尿管狭窄、膀胱肿瘤、尿道狭窄等,这些梗阻因素会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升高,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脏的正常功能。
二、急性肾衰竭的主要病因
(一)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病因
1.血容量不足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在呕吐、腹泻等情况时更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例如婴幼儿腹泻,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液,很容易导致肾灌注不足引发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在一些特殊情况如产后大出血,女性患者若处理不及时,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进而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生活方式:长时间禁食、过度出汗等生活方式也可能导致血容量不足,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影响不同,儿童长时间腹泻未补充水分等情况更易发生。
病史:有慢性腹泻病史、心脏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血容量不足的风险更高,更易引发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2.心输出量减少
年龄因素:老年人心脏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概率较高,从而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发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风险增加。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也可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但相对较少见。
性别差异: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一些心脏疾病的发生在不同性别中有一定差异,如冠心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若男性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更易出现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影响肾脏灌注。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心脏疾病发生风险,进而影响心输出量,不同年龄人群受影响程度不同,老年人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对心脏功能影响更显著。
病史:有心脏疾病病史、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风险更高。
3.外周血管扩张
年龄因素:儿童在感染等情况下发生脓毒性休克时,由于其免疫系统和血管调节功能相对不完善,更容易出现外周血管扩张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老年人在感染、过敏等情况下也易发生外周血管扩张,但机体反应相对迟钝。
性别差异: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在一些过敏性疾病中,不同性别对过敏原的反应可能有差异,但总体对外周血管扩张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影响无明显性别倾向。
生活方式:接触过敏原等生活方式因素,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但儿童可能因接触环境中过敏原的机会相对较多而更易出现。
病史:有过敏病史、感染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外周血管扩张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风险更高。
(二)肾性急性肾衰竭的病因
1.肾小球疾病
年龄因素:儿童中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相对较少见,但也有发生。老年人肾小球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如膜性肾病等,这些疾病都可能导致肾性急性肾衰竭。
性别差异:一些肾小球疾病在性别上有一定差异,如狼疮性肾炎多见于女性,女性患狼疮性肾炎时更易发展为肾性急性肾衰竭。
生活方式:无直接的生活方式因素导致肾小球疾病,但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方式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进而影响肾小球功能。
病史: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的人群,发生肾小球疾病导致肾性急性肾衰竭的风险更高。
2.肾小管疾病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肾毒性物质更敏感,如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肾毒性药物时,更容易发生肾小管损伤导致肾性急性肾衰竭。老年人肾脏功能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减退,对肾毒性物质的耐受能力下降,也易发生。
性别差异: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在药物代谢等方面可能有微小差异,但总体对肾小管疾病导致肾性急性肾衰竭的影响不大。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重金属等职业暴露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发生肾小管疾病导致肾性急性肾衰竭的风险增加。
病史:有肾脏基础疾病病史、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病史的人群,发生肾小管疾病导致肾性急性肾衰竭的风险更高。
3.肾间质疾病
年龄因素:儿童发生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可能与药物过敏等因素相关,如使用某些抗生素后发生过敏反应导致肾间质损伤。老年人发生感染性间质性肾炎的概率相对较高,与老年人免疫力相对低下等因素有关。
性别差异: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在药物过敏等情况中,不同性别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可能有差异,但对肾间质疾病导致肾性急性肾衰竭的影响不显著。
生活方式:无直接生活方式因素,但接触过敏原等情况可能导致过敏相关性肾间质疾病,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
病史:有药物过敏病史、感染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肾间质疾病导致肾性急性肾衰竭的风险更高。
4.肾血管疾病
年龄因素: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高,更易发生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等肾血管疾病导致肾性急性肾衰竭。儿童肾血管疾病相对较少见,但也有先天性肾血管畸形等情况可能导致。
性别差异: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在男性和女性中有一定差异,男性相对更高,若男性发生肾动脉栓塞等肾血管疾病,更易导致肾性急性肾衰竭。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进而增加肾血管疾病导致肾性急性肾衰竭的风险,老年人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影响更显著。
病史: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生肾血管疾病导致肾性急性肾衰竭的风险更高。
(三)肾后性急性肾衰竭的病因
1.尿路梗阻
年龄因素:儿童尿路梗阻常见原因有先天性尿路畸形,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等;老年人则多由前列腺增生、尿路结石等引起。儿童先天性尿路畸形需要早期诊断和干预,否则易导致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性别差异: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男性,男性老年人因前列腺增生导致尿路梗阻进而引发肾后性急性肾衰竭的概率较高;女性尿路梗阻可能与膀胱肿瘤、尿道狭窄等有关,相对男性前列腺增生的情况不同,但总体也是导致肾后性急性肾衰竭的原因之一。
生活方式:无直接生活方式因素,但长期饮水过少等可能增加尿路结石形成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老年人长期饮水少更易形成结石导致尿路梗阻。
病史:有泌尿系统疾病病史(如结石病史、前列腺疾病病史等)的人群,发生尿路梗阻导致肾后性急性肾衰竭的风险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