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不全可引发水、钠、钾、钙、磷等代谢紊乱。水代谢紊乱包括水钠潴留(因肾功能不全致水钠排泄功能下降,表现为水肿、高血压)和脱水(因摄入不足、丢失过多等致脱水,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等);钠代谢紊乱有低钠血症(因肾脏排钠异常等致低钠,表现为乏力、恶心等)和高钠血症(因水分丢失多钠摄入相对多等致高钠,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等);钾代谢紊乱包含高钾血症(因肾脏排钾减少等致高钾,表现为心律失常等)和低钾血症(因胃肠道丢失钾等致低钾,表现为肌肉无力等);钙磷代谢紊乱中低钙血症是因肾脏活化维生素D障碍等致低钙,表现为手足抽搐等;高钙血症少见,表现为乏力等;高磷血症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致磷滤过减少,表现为异位钙化等;低磷血症少见,表现为肌无力等。
一、水代谢紊乱
(一)水钠潴留
1.发生机制
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对水钠的排泄功能下降。正常情况下,肾脏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等过程来调节水钠平衡。当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水钠滤过减少,而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相对增加,尤其是近端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多,导致水钠在体内潴留。例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被激活,醛固酮分泌增加,进一步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加重水钠潴留。
年龄因素方面,老年人肾功能本身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性减退,发生肾功能不全时水钠潴留的风险更高。生活方式上,高盐饮食会加重水钠潴留的程度,因为摄入过多钠会增加肾脏排钠的负担,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来说,更易导致水钠在体内蓄积。
2.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水肿,常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甚至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同时,可伴有高血压,因为水钠潴留使血容量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二)脱水
1.发生机制
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因摄入不足、呕吐、腹泻等原因导致脱水。此外,一些治疗措施如使用利尿剂等也可能导致脱水。当机体丢失大量水分时,肾脏不能有效地浓缩尿液来减少水分排出,从而加重脱水状况。例如,患者因胃肠道疾病出现频繁呕吐和腹泻,同时肾功能不全影响了肾脏对水的调节,导致脱水发生。
对于儿童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其机体水分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因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水分而发生脱水。在生活方式上,如果儿童饮水不足,再加上肾功能不全的影响,脱水风险会增加。
2.临床表现
患者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等,严重脱水时可出现循环衰竭等表现。
二、钠代谢紊乱
(一)低钠血症
1.发生机制
肾功能不全时,肾脏排钠功能异常可能导致低钠血症。一方面,肾小管重吸收钠减少,例如慢性间质性肾炎等导致肾小管功能受损,影响钠的重吸收;另一方面,患者可能因呕吐、腹泻等丢失大量钠,同时肾功能不全又不能很好地调节钠的平衡。此外,一些药物的使用,如某些利尿剂的不当应用等也可能引起低钠血症。
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钠代谢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低钠血症。在生活方式上,长期低钠饮食的肾功能不全患者,若肾脏排钠功能异常,也易出现低钠血症。
2.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乏力、恶心、呕吐、头痛、嗜睡等,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二)高钠血症
1.发生机制
肾功能不全患者若水分丢失过多而钠摄入相对过多,可导致高钠血症。例如,患者大量出汗但未及时补充足够的钠和水,或者使用了不恰当的脱水治疗措施等。另外,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强也可能导致高钠血症,如某些内分泌因素影响下,RAAS激活,醛固酮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增加。
儿童肾功能不全患者高钠血症的发生可能与儿童的生理特点有关,儿童体液量相对较少,对钠和水的平衡调节更敏感,当出现水分丢失或钠摄入过多时,更容易发生高钠血症。
2.临床表现
患者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烦躁不安、体温升高(因为高钠可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等,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等。
三、钾代谢紊乱
(一)高钾血症
1.发生机制
肾功能不全时,肾脏排钾减少是高钾血症最主要的原因。正常情况下,肾脏通过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钾的分泌来调节血钾水平。当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钾的滤过减少,同时肾小管分泌钾也减少。此外,患者若摄入过多含钾食物、使用含钾药物(如某些保钾利尿剂)等,也会加重高钾血症。例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晚期,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肾脏排钾能力明显降低,容易出现高钾血症。
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肾功能减退更明显,排钾能力更差,发生高钾血症的风险较高。在生活方式上,长期食用高钾食物的肾功能不全患者,如香蕉、橙子等,若肾脏排钾功能异常,易导致高钾血症。
2.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如心跳缓慢、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时可出现心脏骤停。还可表现为肌肉无力、麻木等,累及呼吸肌时可导致呼吸困难。
(二)低钾血症
1.发生机制
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因胃肠道丢失钾过多,如呕吐、腹泻等,或者使用利尿剂不当导致钾丢失增加。另外,肾小管性酸中毒等肾小管功能异常也可能引起钾丢失增多,从而导致低钾血症。例如,患者因频繁呕吐,大量消化液丢失,其中含有大量钾离子,若肾功能不全不能及时调节钾的平衡,就会出现低钾血症。
儿童肾功能不全患者发生低钾血症时,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儿童的生长发育对钾的需求相对较高,且钾代谢调节相对不稳定。在生活方式上,儿童若存在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如长期挑食导致钾摄入不足,再加上肾功能不全的影响,容易发生低钾血症。
2.临床表现
患者表现为肌肉无力、腹胀、心律失常等,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肌麻痹等。
四、钙磷代谢紊乱
(一)钙代谢紊乱
1.低钙血症
发生机制:肾功能不全时,肾脏活化维生素D的功能障碍,导致活性维生素D(1,25-(OH)D)生成减少,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同时,磷潴留可使血磷升高,血磷与血钙结合形成磷酸钙沉积,使血钙降低。例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肾脏受损,维生素D代谢异常,肠道钙吸收减少,同时磷排泄障碍导致血磷升高,进而引起低钙血症。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手足抽搐、感觉异常、腱反射亢进等,长期低钙血症还可能导致骨骼病变,如骨软化、骨质疏松等。对于儿童肾功能不全患者,低钙血症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导致佝偻病等。
2.高钙血症
发生机制:肾功能不全患者出现高钙血症相对较少见,主要见于某些特殊类型的肾功能不全,如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功能不全时,肿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导致骨钙释放增加,引起高钙血症。另外,使用维生素D制剂不当等也可能导致高钙血症。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乏力、恶心、呕吐、便秘、心律失常等,严重时可出现昏迷等。
(二)磷代谢紊乱
1.高磷血症
发生机制: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磷的滤过减少,而肠道对磷的吸收相对正常,导致血磷升高。例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脏排磷减少,而饮食中磷摄入相对稳定,从而出现血磷升高。
临床表现:高磷血症可导致钙磷乘积升高,促进异位钙化的发生,如血管钙化等,还可引起皮肤瘙痒等。
2.低磷血症
发生机制:肾功能不全患者出现低磷血症较少见,主要见于某些特殊情况,如使用磷结合剂过多、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等导致磷分布异常等。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肌无力、骨痛、抽搐等,严重时可影响细胞的能量代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