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牙龈肿痛有术后正常反应和感染等原因,可通过肿痛程度判断严重程度,还可通过保持口腔清洁、合理饮食、避免不良习惯来预防牙龈肿痛,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需注意相应事项。
感染
细菌感染:如果拔牙后口腔卫生不佳,食物残渣容易残留于拔牙创口处,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条件。常见的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会引起创口感染,导致牙龈肿痛加重,可能伴有创口红肿、渗出增多,甚至出现脓性分泌物。这种情况在拔牙后3-4天左右出现较为常见。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口腔卫生意识相对较弱,更需要家长帮助保持口腔清洁;老年人如果本身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抵抗力相对较低,发生细菌感染的风险更高。
干槽症:这是拔牙后比较严重的感染情况,多发生于拔牙后2-3天,主要表现为拔牙创口剧烈疼痛,疼痛可向耳颞部放射,牙槽窝内空虚或有腐败变性的血凝块,有明显臭味,同时伴有牙龈肿痛。干槽症的发生与拔牙创伤大、伤口感染等因素有关。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创伤较大的拔牙手术更易引发,例如复杂阻生齿拔除后。
如何判断拔牙后牙龈肿痛的严重程度
轻度肿痛:牙龈稍有红肿,疼痛较轻微,不影响进食和张口,一般不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这种情况通常是术后正常反应或轻微感染,通过保持口腔清洁等简单措施可逐渐缓解。对于儿童,家长可观察其口腔情况及进食、精神状态,若一般情况良好,多为轻度;老年人若身体状况较好,也可能属于轻度肿痛范畴。
中度肿痛:牙龈红肿较明显,疼痛影响进食,能进半流质饮食,可能伴有低热(体温37.5-38℃左右)。这种情况可能是感染有所加重,但尚未发展到严重阶段。儿童可能会出现哭闹、食欲下降等表现;老年人若有基础疾病,需关注其全身状况变化,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
重度肿痛:牙龈明显红肿,疼痛剧烈,难以进食,张口受限,体温可超过38℃,可能伴有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这种情况多为严重感染,如干槽症等,需要及时就医处理。儿童重度肿痛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相关的营养摄入等;老年人重度肿痛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导致血糖波动等。
拔牙后预防牙龈肿痛的措施
保持口腔清洁
术后当天:一般不建议刷牙,可在拔牙后2-3小时后用清水轻轻漱口,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等,但要避免触碰拔牙创口。儿童此时可能需要家长帮助用棉签蘸清水轻轻擦拭口腔;老年人如果能配合,也可按此方法操作,若行动不便等,需家人协助。
术后第二天开始:可使用软毛牙刷轻轻刷牙,重点清洁牙齿邻面及拔牙创口周围,但要避免刷到创口处。刷牙时要注意力度,防止损伤创口。儿童可在家长帮助下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选择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老年人要选择合适的牙刷,且注意刷牙动作轻柔,同时可使用漱口水辅助清洁,如含漱氯己定含漱液等(但儿童需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可选择儿童专用的温和漱口水)。
合理饮食
术后当天:宜进食温凉、细软的食物,如米粥、软面条等,避免进食过热、过硬、辛辣刺激性食物。儿童术后当天的饮食要特别注意,避免食物刺激创口;老年人也要选择容易咀嚼和消化的食物,防止食物残渣残留创口。
术后数天内:逐渐增加食物种类,但仍要避免食用过硬、过粗、辛辣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苹果(切成小块)、菠菜等,有助于促进创口愈合。儿童可将蔬菜水果制成泥状等便于食用;老年人可根据自身咀嚼能力调整食物形态,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促进创口恢复。
避免不良习惯:拔牙后不要频繁舔舐创口、吸吮创口等,这些行为容易导致血凝块脱落,增加感染风险。儿童可能会不自觉地舔舐创口,家长要加以引导;老年人要注意自身行为,保持良好的口腔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