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便可能由上消化道出血或非上消化道出血因素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致黑便常为柏油样便,非上消化道出血因素有饮食和药物等;可通过伴随症状(如呕血、头晕乏力等)和病史判断是否为上消化道出血致黑便;进一步检查有胃镜、粪便隐血试验、血常规等,出现黑便尤其是持续黑便应及时就医查因以采取对应治疗。
一、黑便的可能原因
黑便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唯一原因。
上消化道出血相关情况:当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部位出血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这种黑便通常较为黏稠,形似柏油,称为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等。例如,消化性溃疡是由于胃或十二指肠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溃疡,当溃疡侵蚀周围血管时可引起出血。
非上消化道出血相关情况
饮食因素:食用动物血、肝脏、瘦肉等食物后,其中的铁元素在肠道内可与硫化物结合形成黑色物质,导致黑便。比如大量食用鸭血后,可能会出现短时间的黑便情况。
药物因素: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黑便,如铋剂(枸橼酸铋钾等)、活性炭等。铋剂在胃肠道内会与硫化物结合,使粪便变黑,这是药物的正常代谢现象,一般在停药后黑便会逐渐消失。
二、如何判断是否为上消化道出血导致的黑便
伴随症状
呕血:如果除了黑便外还伴有呕血,那么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较大。因为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时,血液可经口腔呕出,呕血的颜色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和出血速度的快慢,出血量较大、出血速度较快时,呕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量较少、出血速度较慢时,呕血可能呈咖啡色。
头晕、乏力、心慌等:上消化道出血会导致血容量减少,当出血量较多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心慌、出汗等症状,这是由于失血引起的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所致。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对血容量减少的耐受能力较差,即使出血量不是很大,也可能较快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儿童由于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失血后可能很快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
病史: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出现黑便时要高度怀疑上消化道出血;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出现黑便,需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可能。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的人可能因酒精刺激胃黏膜导致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的人,由于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也容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三、进一步的检查与诊断
胃镜检查:胃镜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它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明确是否存在溃疡、糜烂、静脉曲张等病变,并可以在直视下进行活检或止血治疗。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需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确保检查安全。儿童进行胃镜检查则需要在麻醉等合适的准备下进行,以减少不适和风险。
粪便隐血试验:如果黑便不明显,但怀疑有上消化道出血时,可以进行粪便隐血试验。该试验是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微量血液的方法。如果试验结果呈阳性,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出血,但需要排除饮食等因素的干扰,比如近期食用动物血等可能导致假阳性的情况。
血常规检查: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等情况,从而判断失血的程度。一般来说,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红细胞计数减少提示有失血。不同年龄阶段正常血红蛋白值不同,儿童的血红蛋白值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变化,例如新生儿血红蛋白值较高,随着生长发育逐渐降低。
如果出现排黑便的情况,尤其是持续多天黑便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