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秘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进行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泻药、促胃肠动力药等)、生物反馈治疗及手术治疗,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相应特殊注意事项。
一、慢性便秘的诊断
1.病史采集
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慢性便秘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可能因胃肠蠕动功能减退等原因易患慢性便秘;女性在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也可能出现便秘情况。需详细询问患者的起病时间、病程长短、症状特点(如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是否有排便困难等)、是否有腹痛、腹胀等伴随症状,以及既往的疾病史、手术史、用药史(特别是是否服用过可能导致便秘的药物,如阿片类镇痛药等)。
生活方式相关:了解患者的饮食结构(如膳食纤维摄入情况)、运动量、排便习惯(是否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等生活方式因素。比如,长期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过少、运动量不足的人群更易发生慢性便秘。
2.体格检查
重点检查腹部,观察有无腹胀、肠型等情况,进行腹部触诊,了解有无压痛、包块等。直肠指检也是重要的检查方法,可初步了解直肠内有无粪便、有无狭窄、肿块等情况,对于判断便秘的原因有一定帮助。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如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等),以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导致的便秘。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引起胃肠蠕动减慢导致便秘,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明确。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线平片可了解有无肠胀气、粪块等;结肠传输试验可通过口服不透X线的标志物,定时拍摄腹部X线片,了解标志物在结肠内的运行速度和分布情况,有助于判断便秘是慢传输型还是出口梗阻型等;肛门直肠测压可评估肛门直肠的压力变化和顺应性,了解有无肛门直肠动力异常;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情况,排除结肠肿瘤、炎症等器质性病变。
二、慢性便秘的治疗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鼓励患者多吃蔬菜(如菠菜、芹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全谷类食物等,保证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达到25~35g。同时,适量多饮水,每天至少1500~2000ml,以保持粪便湿润。
生活方式调整: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建议患者每天定时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培养排便反射。适当增加运动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2.药物治疗
泻药:包括容积性泻药(如欧车前制剂等),通过增加粪便体积促进排便;渗透性泻药(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通过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环境,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刺激性泻药(如比沙可啶等,但应避免长期使用,以免引起肠道黏膜损伤等不良反应);润滑性泻药(如液体石蜡等,可润滑肠道,软化粪便,但也不建议长期使用)。
促胃肠动力药:如莫沙必利等,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便秘症状,适用于胃肠动力不足引起的便秘。
灌肠及栓剂:对于粪便嵌塞的患者,可使用开塞露等栓剂或进行清洁灌肠来临时缓解症状,但不宜长期依赖。
3.生物反馈治疗
适用于出口梗阻型便秘,通过仪器反馈信息,训练患者学会正确的排便姿势和盆底肌放松技巧,纠正异常的排便动作,改善排便功能。
4.手术治疗
对于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且明确诊断为严重器质性病变导致的便秘,如结肠冗长症等,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慢性便秘需特别注意,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足够的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培养良好排便习惯等,避免使用刺激性泻药等可能对儿童肠道造成不良影响的药物;老年人慢性便秘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加重便秘的药物,同时关注其身体状况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妊娠期女性慢性便秘应主要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来改善,慎用泻药,以免影响胎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