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需及时监测血糖并记录,调整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和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当运动选择合适方式和时间,高血糖持续不改善或过高要就医评估制定方案,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各自高血糖注意事项。
一、及时监测血糖
使用血糖仪:定期用血糖仪检测血糖,了解血糖具体数值变化。不同人群血糖正常范围不同,一般成年人空腹血糖正常范围是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根据病情和治疗方案,更频繁监测,如餐前、餐后、睡前等。儿童糖尿病患者需根据年龄、病情等合理监测。
记录血糖值:将每次监测的血糖值记录下来,包括时间、血糖数值等,以便后续就医时医生了解血糖波动情况,从而制定更合适的调整方案。
二、调整饮食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减少精制谷物、甜食等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全谷物、杂豆类食物。例如用燕麦、糙米等代替部分精米白面。因为精制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快,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需根据血糖情况、身体活动量等由医生或营养师制定具体量,一般占总热量的50%~60%。儿童糖尿病患者饮食调整需考虑生长发育需求,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血糖。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稳定血糖。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芹菜等,水果可选含糖量低的苹果、梨、蓝莓等,全谷物如玉米、全麦面包等。一般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成年人25~30g,儿童根据年龄适量摄入。
三、适当运动
选择运动方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强度要适中,以运动时微微出汗、不感到过度疲劳为宜。对于健康人群,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糖尿病患者运动前需评估身体状况,避免在血糖过低或过高时运动。儿童运动要选择适合年龄的,如儿童可进行跳绳、踢球等活动,但要注意安全,避免运动损伤。
运动时间:运动时间可选择在餐后1~2小时进行,此时血糖相对较高,运动可更好消耗血糖。每次运动时间30分钟左右,可根据情况逐渐增加,但不宜过长。
四、就医评估
寻求医生帮助:如果高血糖情况持续不改善或血糖值过高(如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如询问病史、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等,还可能进行进一步检查,如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它能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值为4%~6%。
制定治疗方案:医生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调整饮食、运动方案,或考虑药物治疗等。对于糖尿病患者,若生活方式干预不能有效控制血糖,可能需要使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尤其要考虑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在药物使用上有不同禁忌和注意事项。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高血糖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先天性糖尿病等。儿童高血糖时要特别注意保证营养供应,在控制血糖的同时满足生长发育需求。运动要选择安全、适合的方式,避免过度运动影响身体发育。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说明儿童的饮食、运动、生长发育等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高血糖时,要注意避免低血糖发生,因为老年人对血糖波动耐受性差。在饮食调整时要考虑消化功能,食物要易于消化吸收。运动要更温和,如慢走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意外。就医时要告知医生有无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以便医生综合考虑制定治疗方案。
孕妇:孕妇高血糖需要特别关注,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胎儿发育。饮食调整要在保证胎儿营养的前提下控制血糖,要严格遵循营养师制定的孕期饮食方案。运动要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影响胎儿。就医时要及时向医生汇报血糖情况及自身身体状况,医生会根据孕妇具体情况谨慎选择治疗措施,如必要时可能会使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糖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