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两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上均有差异。1型糖尿病由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起病急、症状明显、需终身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有关,起病隐匿、早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不效应药物治疗,特殊人群需特殊考虑,且1型血糖相关指标变化与2型不同,糖化血红蛋白表现也有差异。
一、发病机制差异
1.1型糖尿病:主要是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遗传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某些特定基因缺陷使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岛β细胞,儿童及青少年较易发病,常因病毒感染等诱因触发自身免疫反应。例如,有研究表明某些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调节紊乱,引发针对胰岛β细胞的免疫攻击,进而导致1型糖尿病的发生。
2.2型糖尿病:多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有关。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减弱,此时胰岛β细胞试图通过增加分泌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正常,但随着病程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竭,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常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随着肥胖等生活方式改变,青年人群中发病也逐渐增多,其发病与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遗传易感性也在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二、临床表现差异
1.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症状相对明显,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三多一少”),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血糖升高明显,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尤其是儿童患者,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酮症酸中毒可危及生命。
2.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很多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部分患者可能有乏力、皮肤瘙痒、视物模糊等非特异性表现,一般较少出现酮症酸中毒,但在感染、应激等情况下也可诱发,随着病程延长,逐渐出现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这些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三、实验室检查差异
1.血糖指标:
1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显著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C肽水平也降低,因为胰岛β细胞功能严重受损,胰岛素分泌几乎停止。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可不同程度升高,早期血清胰岛素水平可正常或偏高,但存在胰岛素抵抗,随着病情进展,胰岛素水平逐渐下降,C肽水平变化与胰岛素水平相关,早期可能正常或偏高,后期降低。
2.糖化血红蛋白:两者均可以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但1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通常更高,因为其血糖控制相对更难达标;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根据病情控制情况有所不同,控制良好者可接近正常,控制不佳者则升高。
四、治疗差异
1.1型糖尿病: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通过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来控制血糖,维持机体正常代谢。由于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无法恢复,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在生活方式方面,儿童患者需要保证营养均衡,因为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合理安排饮食,保证热量供应,同时适当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低血糖发生。
2.2型糖尿病:早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增加运动量(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来控制血糖,部分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使血糖达标。若生活方式干预无效,则需要药物治疗,药物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磺脲类)、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抑制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药物(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对于一些口服药物控制不佳的患者,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在特殊人群方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药物选择,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低血糖或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因为老年患者机体调节功能下降,低血糖风险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