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群血糖正常范围及高血糖界定不同,一般人群空腹血糖3.9-6.1mmol/L,≥7.0mmol/L伴症状可诊断糖尿病,6.1-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11.1mmol/L伴症状可诊断糖尿病,7.8-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随机血糖≥11.1mmol/L伴症状可考虑糖尿病诊断。孕妇空腹≤5.1mmol/L、餐后1小时≤10.0mmol/L、餐后2小时≤8.5mmol/L;老年人血糖调节能力下降,需关注血糖波动及避免低血糖;儿童青少年高血糖少见,1型糖尿病起病急,有相应症状,诊断标准同成人,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需家长配合。
不同人群血糖正常范围及高血糖界定不同,一般人群空腹血糖3.9-6.1mmol/L,≥7.0mmol/L伴症状可诊断糖尿病,6.1-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11.1mmol/L伴症状可诊断糖尿病,7.8-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随机血糖≥11.1mmol/L伴症状可考虑糖尿病诊断。孕妇空腹≤5.1mmol/L、餐后1小时≤10.0mmol/L、餐后2小时≤8.5mmol/L;老年人血糖调节能力下降,需关注血糖波动及避免低血糖;儿童青少年高血糖少见,1型糖尿病起病急,有相应症状,诊断标准同成人,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需家长配合。
高血糖界定:若空腹血糖≥7.0mmol/L,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就高度提示可能患有糖尿病;若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则属于空腹血糖受损,处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需要密切关注,可能存在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的早期表现,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其影响较大,比如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更容易向糖尿病方向发展。
餐后2小时血糖
正常范围: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应小于7.8mmol/L。餐后血糖是反映机体对碳水化合物代谢能力的重要指标,进食一定量碳水化合物后,通过消化吸收,血糖升高,正常情况下机体能在2小时左右将血糖调节至正常范围。
高血糖界定:当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同时伴有糖尿病相关症状时,可诊断为糖尿病;若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则为糖耐量减低,同样存在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这类人群往往胰岛素分泌存在高峰延迟等问题,饮食结构不合理(如高糖高脂饮食)、运动量不足等是常见的诱发因素,需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血糖状况。
随机血糖
高血糖界定:随机血糖若≥11.1mmol/L,且伴有糖尿病症状,也可考虑糖尿病的诊断。随机血糖不受进食时间限制,可反映机体在任意时刻的血糖水平,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的人群,随机血糖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高血糖问题。比如一些老年人可能症状不明显,但随机血糖升高就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患有糖尿病。
特殊人群的高血糖情况
孕妇:孕妇的血糖控制要求更为严格,空腹血糖应≤5.1mmol/L,餐后1小时血糖≤10.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5mmol/L。这是因为孕妇高血糖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巨大儿、胎儿畸形、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孕妇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更容易出现血糖异常,需要在孕期密切监测血糖,通过合理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和适当运动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老年人:老年人的血糖调节能力下降,高血糖的诊断标准与一般人群基本一致,但老年人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相对较高,所以在监测血糖时要更加关注血糖波动情况。老年人高血糖往往与多种慢性疾病共存,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控制血糖时需要综合考虑整体健康状况,避免因过度降糖引发低血糖等并发症,在饮食上要遵循清淡、适量的原则,运动要选择温和的方式,如散步等。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高血糖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由于遗传因素、肥胖等原因导致。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血糖升高时可能出现多饮、多尿、消瘦等明显症状,诊断标准与成人相同,但儿童青少年在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上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糖分摄入,运动要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以保障正常的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