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管理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及并发症预防与管理。生活方式调整需饮食控制(合理控总热量、定饮食计划、控盐增蔬)和适度运动(选合适方式量、定运动时间强度);药物治疗有口服降糖药(按病情选不同类型)和胰岛素(依情况用及注意调整剂量);血糖监测分频率(依病情定)和方法(血糖仪自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并发症预防与管理要控血糖血压血脂防微血管并发症,控相关因素戒烟限酒防大血管并发症。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控制: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是关键,根据年龄、性别、体重、活动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摄入应占总热量的50%-60%,选择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杂豆类等;蛋白质摄入占15%-20%,可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脂肪摄入占20%-30%,以不饱和脂肪为主,如橄榄油、鱼油等。同时,要控制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增加蔬菜摄入,保证每日蔬菜摄入量在500克左右,蔬菜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糖。例如,研究表明,长期坚持低升糖指数饮食可有效改善血糖控制。
2.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对于大多数高血糖患者,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适量的力量训练,如每周2-3次的哑铃训练等。运动时间可选择在餐后1-2小时进行,避免空腹运动引发低血糖。运动强度以运动时心率达到(220-年龄)×60%-70%为宜。运动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高血糖患者都有帮助,年轻患者可耐受较大强度运动,老年患者则更适合温和运动,运动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
二、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物:有多种类型,如双胍类药物,可抑制肝糖原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磺脲类药物能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格列奈类药物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可促进胰岛素早时相分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不同药物适用于不同病情的高血糖患者,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肝肾功能、血糖特点等合理选用。
2.胰岛素治疗:当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佳或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时需使用胰岛素。胰岛素有多种类型,包括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等。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需要胰岛素,如血糖严重升高、出现急性并发症、肝肾功能不全等。使用胰岛素时要注意根据血糖监测情况调整剂量,避免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对于儿童高血糖患者,使用胰岛素需更加谨慎,要根据儿童的体重、血糖水平等精细调整剂量,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三、血糖监测
1.监测频率:根据病情和治疗方案确定监测频率。一般来说,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需要较频繁监测血糖,如每天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等;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且血糖控制相对稳定的患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对于老年高血糖患者,由于可能存在感知觉减退等情况,更要注意规律监测血糖,及时发现血糖波动。孕妇高血糖患者则需要更密切监测血糖,因为高血糖对胎儿有较大影响,需根据医嘱频繁监测血糖以调整治疗方案。
2.监测方法:常用的监测方法有血糖仪自测毛细血管血糖,也可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定期监测血糖,能及时了解血糖变化,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四、并发症预防与管理
1.预防微血管并发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是预防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的关键。对于有糖尿病肾病风险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患者,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必要时进行激光治疗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不同,老年患者更易出现多种并发症,需加强监测和预防。
2.预防大血管并发症:除了控制血糖外,还要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戒烟限酒等。大血管并发症包括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高血糖患者,如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或有吸烟史等,要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例如,有吸烟史的高血糖患者戒烟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