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引发微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如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这些并发症与高血糖、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且各有不同的发病机制、表现及严重后果。
一、微血管并发症
(一)糖尿病肾病
1.发病机制:长期高血糖导致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等病理改变。在年龄方面,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更易发生,一般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者,约30%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在性别上,暂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患者在病情进展速度上可能因个体代谢等因素略有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蛋白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病情发展;有高血压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更高。糖尿病肾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晚期可发展为肾衰竭。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发病机制:高血糖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凋亡、基底膜增厚,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进而引起新生血管形成等病变。年龄上,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发生风险高,一般病程5-10年的患者约30%-40%会出现视网膜病变;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中,吸烟、高脂饮食等会增加病变风险;有其他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并发视网膜病变。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眼前黑影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二、大血管并发症
(一)心血管疾病
1.发病机制: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代谢紊乱、高血压、高凝状态等,这些因素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累及冠状动脉时可引发冠心病,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年龄越大,糖尿病病程越长,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越高;男性和女性在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别特异性,但男性可能在某些阶段发病风险略有不同;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肥胖等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更高。患者可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脑血管疾病
1.发病机制:糖尿病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液流变学改变等,使脑血管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破裂出血。年龄方面,老年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中,长期酗酒、吸烟等不利于脑血管健康;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发病风险增加。可出现头晕、头痛、肢体偏瘫、言语障碍等症状。
(三)下肢血管病变
1.发病机制:糖尿病引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响下肢血液供应。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发生风险高;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吸烟会加重下肢血管病变;有糖尿病足危险因素的患者更易出现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可出现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皮肤温度降低、色泽改变等,严重时可导致下肢溃疡、坏疽。
三、神经病变
(一)周围神经病变
1.发病机制:高血糖引起神经纤维的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等,导致周围神经受损。年龄上,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中,血糖控制不佳会加重神经病变;有其他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更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出现肢体麻木、刺痛、灼热感、感觉减退等,呈对称性分布,以下肢较上肢常见。
(二)自主神经病变
1.发病机制:高血糖累及自主神经,影响胃肠道、心血管、泌尿生殖系统等的自主神经功能。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发生风险高;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对自主神经病变有一定影响,如长期高血糖、不良生活习惯等;有严重微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可表现为胃排空延迟(腹胀、早饱、恶心、呕吐等)、体位性低血压(站立时头晕、眼花等)、尿潴留或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
四、糖尿病足
1.发病机制:是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神经病变使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易受外伤,同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滋生,从而引发足部溃疡、感染、坏疽等。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者,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高;男性和女性在糖尿病足的发生率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女性可能因足部护理等因素有不同表现;生活方式中,足部卫生状况差、穿着不合适的鞋子等会增加糖尿病足风险;有下肢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极易发生糖尿病足。患者足部可出现皮肤干燥、皲裂、溃疡、感染、坏疽等,严重时需要截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