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妇科疾病是因女性生殖器官组织结构病理性改变引起,包括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卵巢囊肿、子宫腺肌病等类型,可通过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诊断,治疗原则有手术治疗(适用于较大肌瘤、有恶变倾向囊肿、子宫内膜癌等,依情况选术式且考虑患者年龄生育需求)和药物治疗(作为辅助或不能耐受手术者的选择,需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并个体化),需综合多因素个体化诊治。
一、器质性妇科疾病的定义
器质性妇科疾病是指由于女性生殖器官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它是相对于功能性妇科疾病而言的,功能性妇科疾病多是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导致,而器质性妇科疾病是有明确的组织器官形态学改变。例如,子宫肌瘤是由于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的实质性肿瘤,属于器质性妇科疾病;子宫内膜癌是子宫内膜细胞发生癌变,出现了组织学上的异常改变,也属于器质性妇科疾病。
二、常见的器质性妇科疾病类型及相关情况
(一)子宫肌瘤
1.发病情况: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长期高雌激素环境可能促进子宫肌瘤的生长。
2.病理改变:子宫肌层内出现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组成的结节,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其可引起月经改变(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腹部包块、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引起尿频,压迫直肠引起便秘等)。
(二)子宫内膜癌
1.发病相关因素: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长期无排卵性疾病等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
2.病理改变:子宫内膜出现恶性肿瘤细胞,组织学上有多种类型,如内膜样癌等。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阴道排液等症状。
(三)卵巢囊肿
1.情况分类:包括生理性囊肿和病理性囊肿。病理性囊肿中的卵巢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等属于器质性病变。卵巢囊肿可能是由于卵巢组织异常增生、分泌物积聚等原因形成。较小的囊肿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的囊肿可引起下腹坠胀、疼痛,甚至发生蒂扭转、破裂等急腹症情况。对于育龄女性和围绝经期女性,其发生卵巢囊肿的风险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育龄女性的卵巢囊肿需考虑妊娠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围绝经期女性则要警惕囊肿恶变的可能。
(四)子宫腺肌病
1.病理改变: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导致子宫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大。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主要症状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其发病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造成子宫肌层损伤有关,不同生育史的女性发病风险不同,经产妇相对更易患子宫腺肌病。
三、器质性妇科疾病的诊断方法
(一)妇科检查
通过双合诊、三合诊等检查方法,可初步了解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及附件的形态、大小、质地等情况。例如,可触摸到子宫肌瘤的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等表现;触及卵巢囊肿时可感觉到附件区的包块等。
(二)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子宫、卵巢等器官的形态、结构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等。对于子宫肌瘤,B超可显示子宫肌层内的低回声或等回声结节;卵巢囊肿则表现为附件区的无回声或混合回声区等。不同年龄的女性进行B超检查时,操作规范和观察重点略有不同,如年轻女性的卵巢囊肿需更仔细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老年女性则要关注是否有恶性病变的可能。
2.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器质性妇科疾病,如盆腔深部的子宫肌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MRI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三)病理学检查
是诊断器质性妇科疾病的金标准。如对子宫内膜病变进行诊断性刮宫获取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是否为子宫内膜癌;对卵巢肿块进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以确定卵巢囊肿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等。
四、器质性妇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一)手术治疗
1.适用于情况:对于较大的子宫肌瘤、有恶变倾向的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癌等器质性妇科疾病,多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而定,如子宫肌瘤可选择肌瘤剔除术、子宫切除术等;卵巢囊肿可选择囊肿剥除术、患侧卵巢切除术等;子宫内膜癌需根据分期选择子宫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等。不同年龄和生育需求的女性手术方式选择不同,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女性尽量保留生育功能,而无生育需求的女性可能选择更彻底的手术方式。
(二)药物治疗
1.辅助情况:对于一些器质性妇科疾病,药物治疗可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的治疗选择。例如,子宫肌瘤患者可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药物缩小肌瘤体积,为手术创造条件;子宫内膜癌术后可能需要辅助化疗等药物治疗来降低复发风险。但药物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女性在药物选择和剂量等方面需谨慎考虑,如年轻女性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影响内分泌功能和生育能力等。
总之,器质性妇科疾病是女性生殖系统中由于组织器官结构改变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不同类型的器质性妇科疾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各有特点,在临床实践中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育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