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因母婴血型不合致胎儿红细胞被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引发,有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表现,通过血型、血清胆红素、溶血相关检查诊断,可光照、药物、换血治疗,多数预后好,部分可留后遗症,孕期有高危因素者需监测,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特殊人群有不同考虑,要早期发现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而引起的黄疸。常见的母婴血型不合有ABO血型不合及Rh血型不合等。ABO血型不合中,母亲多为O型,胎儿为A型或B型;Rh血型不合则是母亲Rh阴性,胎儿Rh阳性时易发病。
二、临床表现
1.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且进展迅速,血清胆红素水平迅速升高。轻者仅面部皮肤黄染,重者可涉及全身皮肤、巩膜,甚至累及深部组织。
2.贫血:溶血严重时,胎儿或新生儿外周血中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量降低,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严重贫血可导致胎儿水肿、心力衰竭等。
3.肝脾肿大:髓外造血活跃,肝、脾可轻度肿大。
三、诊断依据
1.血型检查:检测母亲和新生儿的血型,若存在母婴血型不合,如母亲O型、新生儿A型或B型等情况,需进一步排查溶血性黄疸。
2.血清胆红素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3.溶血相关检查:如Coombs试验(直接法或间接法),直接法阳性提示胎儿红细胞已被致敏,间接法可检测母亲血清中存在的游离抗体。此外,还可检测红细胞脆性试验、血红蛋白电泳等,了解红细胞破坏情况及有无其他导致溶血的因素。
四、治疗要点
1.光照治疗:通过光照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适用于大部分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2.药物治疗:使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可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促进胆红素代谢。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竞争性抑制巨噬细胞的Fc受体,减少红细胞破坏。
3.换血治疗: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如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20mg/dl),早产儿体重1500g者>256μmol/L(15mg/dl),体重1200g者>205μmol/L(12mg/dl)时,需进行换血治疗,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五、预后与预防
1.预后:多数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经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良好。但若胆红素脑病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听力障碍等。
2.预防:对于有母婴血型不合高危因素的孕妇,如既往有不明原因的死胎、流产、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史等,在孕期可进行血清学检查,监测抗体水平。若抗体效价较高,可在孕期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中药治疗等。新生儿出生后,密切观察黄疸出现时间、程度等,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
六、特殊人群考虑
早产儿: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更不完善,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更高,对于早产儿溶血性黄疸的监测和治疗应更积极,光照治疗时需注意体温、液体平衡等情况,因为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光照可能导致体温波动,且液体需求与足月儿不同。
低体重儿:低体重儿各器官功能更不成熟,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把控治疗措施的实施,如换血治疗时需充分评估其耐受能力,光照治疗时注意保护眼睛等重要器官,避免因治疗带来额外的损伤。
母亲方面:孕期有母婴血型不合高危因素的母亲,在孕期应定期产检,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监测和处理,产后密切关注新生儿黄疸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因为母亲的状态也会间接影响新生儿的后续治疗和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