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可从孕期及哺乳期母亲和婴儿方面预防,孕期及哺乳期母亲要合理饮食、规律生活;婴儿要尽早开奶。治疗方面,一般情况良好的足月儿继续母乳喂养并监测胆红素水平,胆红素水平较高时可光疗,严重或有高危因素需住院观察治疗,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需更谨慎处理,严格监测和护理以降低并发症风险。
一、母乳性黄疸的预防
(一)孕期及哺乳期母亲方面
1.合理饮食:孕期母亲应保持均衡饮食,哺乳期母亲也需注意饮食结构,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等,以维持自身健康及母乳质量,但无需特殊过度补充可能影响母乳性黄疸的特定成分,因为目前无明确证据表明通过调整母亲饮食可有效预防母乳性黄疸,但维持整体健康的饮食有助于母婴健康。
2.规律生活:母亲在孕期及哺乳期应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状态有助于母亲身体机能正常运转,间接对母乳喂养及婴儿健康产生积极影响,降低可能影响婴儿胆红素代谢的不良因素风险。
(二)婴儿方面
1.尽早开奶:婴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母乳喂养,一般建议在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喂奶。早期频繁吸吮母乳可促进肠道蠕动,加快胎便排出,而胎便中含有较多胆红素,胎便排出顺畅有助于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母乳性黄疸发生的风险。对于早产儿等特殊婴儿群体,也应在其能耐受的情况下尽早开始母乳喂养,且要保证足够的喂养频率和量。
二、母乳性黄疸的治疗
(一)一般情况良好的足月儿
1.继续母乳喂养:对于一般情况良好的足月儿,若经医生评估为母乳性黄疸,通常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因为目前认为母乳性黄疸一般预后良好,停止母乳喂养可能会影响婴儿的营养摄入及生长发育,而且继续母乳喂养有助于维持婴儿正常的肠道菌群等,对胆红素的代谢可能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监测胆红素水平:需密切监测婴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可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仪等方法定期检测。当胆红素水平未达到光疗标准时,继续观察和监测即可。
(二)胆红素水平较高时
1.光疗:当婴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光疗指征时,如足月儿血清胆红素超过15mg/dl等情况(具体指征需根据婴儿日龄、是否存在高危因素等综合判断),可采用光疗。光疗是通过光照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从而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是治疗母乳性黄疸常用的有效方法。光疗时要注意保护婴儿的眼睛和会阴部等重要部位,确保光疗安全有效。对于早产儿等特殊婴儿,光疗时要根据其胎龄、日龄等调整光疗的参数等。
2.住院观察与治疗:如果婴儿母乳性黄疸较严重或存在其他高危因素,可能需要住院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治疗。住院期间除了继续监测胆红素水平、根据情况调整光疗等措施外,还能更好地保证婴儿的喂养等情况,确保婴儿在安全的环境下接受治疗,密切关注婴儿的一般状况,如精神反应、吃奶情况等,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处理。
(三)特殊人群的考虑
1.早产儿:早产儿发生母乳性黄疸时需更加谨慎处理。由于早产儿的肝脏功能、神经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更弱,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更高。所以对于早产儿母乳性黄疸,监测胆红素水平要更加频繁,光疗时要严格按照早产儿的标准调整光疗的强度、时间等,同时要密切观察早产儿的呼吸、体温、血糖等情况,因为早产儿各器官功能不稳定,在治疗过程中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产生较大影响。
2.低体重儿:低体重儿同样面临类似早产儿的问题,在母乳性黄疸的预防和治疗中,更要注重精细的监测和护理。预防方面要确保喂养的合理性和及时性,治疗时严格遵循光疗等治疗措施的规范,根据低体重儿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低体重儿的健康,降低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