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可能由癌症或非癌症因素引起。癌症相关的鼻出血可见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老年人、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等人群易患)、鼻咽癌(与EB病毒感染等有关,40-60岁人群常见);非癌症因素包括局部的鼻外伤、鼻腔炎症、鼻腔异物,全身的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肝肾疾病等。鼻出血时先简单止血,频繁、量大或伴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
一、癌症相关的鼻出血情况
(一)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如鼻腔癌、上颌窦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会破坏局部的血管,从而引起鼻出血。肿瘤不断增大还可能侵犯周围组织,进一步影响鼻腔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鼻出血反复发生或不易止住。例如,鼻腔鳞状细胞癌等,肿瘤细胞浸润血管壁,使血管脆性增加、易破裂出血。
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患此类肿瘤的风险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相关疾病。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如木屑、皮革粉尘等)、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癌风险可能增加,进而增加鼻出血因癌症导致的可能性。有鼻腔鼻窦相关病史或家族肿瘤病史的人群,也要警惕癌症引发鼻出血的可能。
(二)鼻咽癌
鼻咽癌也是可能导致鼻出血的癌症之一。鼻咽癌好发于鼻咽部顶壁和侧壁,肿瘤组织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会侵蚀周围的血管,引起鼻出血。早期可能表现为回吸涕中带血,晚期则可能出现较大量的鼻出血。鼻咽癌的发生与EB病毒感染、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常见于40-60岁人群,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于女性。有EB病毒感染史、长期处于鼻咽癌高发地区、有鼻咽癌家族史等情况的人群,需留意鼻咽癌导致鼻出血的可能。
二、非癌症因素导致的鼻出血
(一)局部因素
鼻外伤:如鼻部受到撞击、挖鼻过深等,都可能损伤鼻腔黏膜和血管,引起鼻出血。儿童由于好奇心强,喜欢挖鼻,较易发生因鼻外伤导致的鼻出血;成年人在受到外力撞击等情况时也可能出现。
鼻腔炎症:急慢性鼻炎、鼻窦炎等鼻腔炎症会使鼻腔黏膜充血、水肿,黏膜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例如,过敏性鼻炎患者,由于反复打喷嚏、鼻痒等,频繁揉搓鼻子等动作易损伤黏膜引发出血;长期患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炎症长期刺激也可能导致鼻出血。
鼻腔异物:儿童如果将小玩具、豆类等异物塞入鼻腔,异物刺激鼻腔黏膜,可引起黏膜糜烂、出血。
(二)全身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可导致鼻腔黏膜血管压力改变,血管破裂出血。高血压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男性和女性患病风险无明显绝对差异,但有家族高血压病史、高盐饮食、肥胖、长期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患高血压进而引发鼻出血的风险更高。
血液系统疾病: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凝血障碍,从而引起鼻出血。此类疾病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不同血液系统疾病有其各自的发病特点,比如白血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儿童和成人中均可发病。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化学毒物等情况的人群,需关注血液系统疾病导致鼻出血的可能。
肝肾疾病:严重的肝肾疾病可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等,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引发鼻出血。患有肝肾疾病的人群,其鼻出血可能与疾病导致的全身代谢和凝血功能紊乱有关,不同年龄段因肝肾疾病引发鼻出血的情况都可能存在,有肝肾疾病基础病的人群要留意鼻出血的情况。
当出现鼻出血时,应首先尝试简单的止血方法,如捏住鼻翼两侧、低头前倾等。如果鼻出血频繁发生、出血量较大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鼻塞、头痛、面部麻木、消瘦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包括鼻内镜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等,以明确鼻出血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