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细胞外液致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引发的休克,病因有失血、体液丢失等,病理生理涉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变化、组织灌注不足等,临床表现分早期、中期、晚期,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治疗关键是补充血容量和处理原发病,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病因
1.失血:如外伤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如胃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产后大出血等,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使循环血量骤减,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2.体液丢失: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会导致大量体液丢失,细胞外液丢失过多,进而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例如,大面积烧伤时,皮肤受损,大量血浆样液体渗出,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二、病理生理
有效血容量减少,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以维持血压。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促进钠水重吸收,增加血容量。但随着病情进展,组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无氧代谢增强,乳酸生成增多,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此外,微循环也会发生变化,早期为微循环收缩期,随后进入微循环扩张期,严重时可出现微循环衰竭期,细胞功能受损,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患者可表现为精神紧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率增快、呼吸增快等。此时血压可正常或稍低,脉压差减小。
2.休克中期:患者神情淡漠、反应迟钝,皮肤黏膜发绀或花斑,尿量减少(<30ml/h),收缩压下降(<90mmHg),脉压差进一步缩小。
3.休克晚期: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表现,如皮肤、黏膜出现出血点或瘀斑,消化道出血,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表现),少尿或无尿(急性肾衰竭表现)等。
四、诊断
1.病史:有大量失血或体液丢失的相关病史,如外伤、消化道出血、严重呕吐腹泻等。
2.临床表现:根据上述休克不同阶段的表现进行判断。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提示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下降;血生化检查可发现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如代谢性酸中毒)等;凝血功能检查可了解有无DIC发生等。
4.血流动力学监测:中心静脉压(CVP)降低(<5cmHO)、肺动脉楔压(PAWP)降低等提示低血容量。
五、治疗
1.补充血容量:是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关键。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入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和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血浆等),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一般先快速输入晶体液,再根据情况补充胶体液。
2.处理原发病:针对引起低血容量的原因进行治疗。如外伤大出血需进行止血、手术等处理;消化道大出血需采取止血措施,必要时手术;烧伤患者需进行创面处理、补液等综合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低血容量性休克多因外伤、腹泻等引起。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快。在补液时要注意速度和量的控制,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心率等指标。
2.老年人:老年人低血容量性休克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其脏器功能减退,对血容量不足的耐受能力差。在治疗时,补液速度不宜过快,要密切监测心、肺、肾功能,防止出现心功能不全、肺水肿等情况。并且要注意原发病的治疗,如老年人消化道出血,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如产后大出血等情况,要兼顾胎儿的情况。在补液等治疗的同时,需评估胎儿的状况,采取相应措施,如必要时可能需要在治疗休克的同时考虑终止妊娠等情况,但需谨慎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