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判断现场安全与患者是否心脏骤停,确认心脏骤停后成年患者立即打急救电话,儿童患者单人时先心肺复苏再打,多人时有人打急救;实施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按不同年龄定部位、力度、频率)、开放气道(按不同情况用相应方法)、人工呼吸(按不同年龄操作);AED到达后按提示操作,整个过程持续评估直到专业人员接手。
一、判断环境与患者状况
1.首先要迅速判断现场是否安全,确保自身及患者免受二次伤害,比如远离危险的电线、车辆等区域。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判断现场安全时需注意其可能存在的特殊风险,如儿童可能更易受到周围小型障碍物等的影响,女性可能在应对一些重型物品阻碍时力量相对有限。如果是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考虑其基础疾病是否会因现场环境变化而加重,比如心脏病患者在嘈杂、高温或低温环境中可能病情恶化。
2.同时要快速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心脏骤停,可通过轻拍患者肩膀并大声呼喊“你怎么了”来判断意识,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呼吸(看胸部有无起伏,听有无呼吸音,感觉有无气流拂面,时间不超过10秒)。
二、启动急救系统
1.如果确认患者心脏骤停,对于成年患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我国的120),让专业急救人员尽快赶到现场。对于儿童患者(1岁-青春期前),如果是单人发现心脏骤停,应先进行心肺复苏(CPR),然后再拨打急救电话;如果是多人在场,应有人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启动急救系统。女性在急救过程中要注意自身体力情况,合理分配力量进行操作,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家属在启动急救系统时要及时向急救人员告知患者的基础病史等情况。
三、实施心肺复苏(CPR)
1.胸外按压
按压部位:对于成年患者,是两乳头连线中点;儿童患者(1岁-青春期前)是胸骨中下1/3处。按压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年龄调整力度,成年患者胸外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频率至少100次/分钟-120次/分钟;儿童患者胸外按压深度大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婴儿大约4厘米,儿童大约5厘米),频率同样是100次/分钟-120次/分钟。
按压方式:成年患者用双手掌根部垂直按压,手臂伸直,依靠身体重量有节奏地按压;儿童患者可用一只手进行按压。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胸外按压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因过度用力导致肋骨骨折等情况加重原有病情。
2.开放气道
对于成年患者,可采用仰头抬颌法: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力向后压,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颌骨下方,向上抬颌,使气道开放。儿童患者则采用改良的仰头抬颌法,避免过度后仰导致气道梗阻加重,用一只手放在患儿前额,轻度下压,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放在下颌骨下方,向上抬颌。有颈部损伤风险的患者(如怀疑颈椎骨折等情况),开放气道时要特别注意避免颈部过度活动,应采用托颌法,双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向上托下颌。
3.人工呼吸
成年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时间不少于1秒,吹气量足够使胸廓起伏,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儿童患者人工呼吸频率与成人不同,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吹气量以胸廓微微起伏为宜。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人工呼吸时要注意避免过度通气等情况。
四、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1.一旦AED到达现场,要按照AED的语音提示操作。首先打开AED电源,将电极片按照提示粘贴在患者胸部相应位置(通常一个贴在右锁骨下,另一个贴在左乳头外侧),然后AED会自动分析患者心律,若提示需要电击除颤,在确保无人接触患者时按下电击按钮进行除颤。不同年龄患者使用AED时电极片的粘贴位置和剂量可能有相应调整,儿童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儿童专用电极片等。
在整个心脏骤停急救过程中,要持续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急救效果,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来接手进一步的救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