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肠梗阻的病因多样,包括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如肠闭锁、肠狭窄、肠旋转不良)、肠套叠、蛔虫性肠梗阻、腹腔内感染及炎症(如腹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腹部外疝嵌顿(如腹股沟疝嵌顿、脐疝嵌顿)、腹部手术后肠粘连以及其他因素(如腹部肿瘤、粪便堵塞)等,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症状,出现疑似表现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
一、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
1.肠闭锁:是比较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多发生在新生儿时期。胎儿在发育过程中,肠道某段发生闭锁,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例如空肠、回肠闭锁较为常见,可能与胚胎期肠管发育过程中空化不全有关,这种情况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来恢复肠道的连续性。
2.肠狭窄:肠道局部狭窄,可分为膜式狭窄和纤维性狭窄。多由于胚胎期肠道发育障碍所致,狭窄部位通常影响肠内容物的通过,可能在婴儿期就出现肠梗阻症状,一般也需要手术矫治。
3.肠旋转不良:胚胎期肠管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的旋转运动发生障碍,导致肠道位置发生异常,肠系膜附着不全,容易发生肠扭转,进而引起肠梗阻。常见于新生儿,可表现为呕吐、腹胀等肠梗阻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肠坏死,需及时手术治疗。
二、肠套叠
1.发病机制: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由于肠蠕动的正常节律发生紊乱,近端肠管的蠕动波力量异常增强,将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远端肠腔内。最常见的是回肠末端套入结肠,这与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有关。
2.症状表现:患儿会出现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腊肠样包块等典型症状。如果不及时处理,肠套叠部位的肠管会因血运障碍而发生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三、蛔虫性肠梗阻
1.原因: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村发病率相对较高。当儿童发热、腹泻等情况时,蛔虫活动增强,大量蛔虫扭结成团,堵塞肠腔引起肠梗阻。蛔虫在肠道内积聚成团,影响肠内容物的正常通行,导致肠梗阻发生。
四、腹腔内感染及炎症
1.腹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膜炎,如原发性腹膜炎(多见于儿童,可能与机体抵抗力低下、细菌经血行感染腹腔有关)或继发性腹膜炎(如消化道穿孔、阑尾穿孔等引起),炎症刺激可导致肠管蠕动功能紊乱,进而引发肠梗阻。炎症渗出、肠管粘连等因素可阻碍肠内容物的通过。
2.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见于早产儿或有围生期窒息等情况的新生儿。由于肠道缺血、感染等因素,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坏死性炎症改变,肠壁水肿、出血,严重时可出现肠管积气、肠梗阻等表现。
五、腹部外疝嵌顿
1.腹股沟疝嵌顿:小儿腹股沟疝较为常见,当疝内容物(多为肠管)突出到疝囊后不能回纳,就会发生嵌顿,导致肠梗阻。特别是在小儿剧烈哭闹、便秘等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嵌顿。
2.脐疝嵌顿:较少见,但婴儿脐疝如果发生嵌顿,也会引起肠梗阻。由于脐环较小,肠管突出后难以回纳,造成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六、腹部手术后肠粘连
1.原因:小儿腹部手术后,如阑尾炎术后、肠套叠复位术后等,容易发生肠粘连。手术创伤会引起腹腔内纤维蛋白沉积,导致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发生粘连,当粘连严重时,可引起肠管扭曲、成角,进而发生肠梗阻。一般在术后数天至数月均可发生,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的患儿,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肠梗阻的表现。
七、其他因素
1.腹部肿瘤:虽然小儿腹部肿瘤相对较少见,但也可引起肠梗阻。如肠系膜肿瘤、神经母细胞瘤等,肿瘤压迫或堵塞肠道导致肠内容物通过受阻。
2.粪便堵塞:在较大儿童中,可能因长期便秘等原因,干结的粪便堵塞肠道引起肠梗阻,尤其是有不良排便习惯的儿童更容易发生这种情况。
对于小孩肠梗阻,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一旦出现呕吐、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疑似肠梗阻的表现,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如腹部X线、B超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预防肠梗阻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