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需先快速评估生命体征与判断低血容量原因,接着进行紧急复苏,包括气道、呼吸与循环支持,然后实施病因治疗,如控制出血或体液丢失,之后持续监测并根据复苏反应调整后续治疗,监测指标有生命体征、尿量等,还需根据情况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及进行器官功能支持等,特殊人群需特殊兼顾。
一、初始评估与监测
1.快速评估生命体征:立即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通常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30%以上)、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正常的生命体征范围不同,儿童和婴儿的心率、血压等有其自身特点,需依据儿童生理学标准进行判断。例如,婴儿收缩压正常范围约为70-100mmHg,儿童收缩压正常范围约为90-120mmHg等,通过对生命体征的评估能快速判断休克的严重程度。
2.判断低血容量原因: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大量失血(如外伤、消化道出血等)、大量体液丢失(如呕吐、腹泻、烧伤、过度出汗等)等情况。不同原因导致的低血容量处理略有差异,如外伤导致的失血需要同时处理伤口等情况,而腹泻引起的体液丢失需要明确腹泻的病因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出现低血容量时,其病理生理状态更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血容量和循环功能的影响。
二、紧急复苏
1.气道、呼吸与循环支持
保持气道通畅: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应立即清除口咽分泌物、异物等,采用仰头抬颌法等开放气道,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以保证有效的通气。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气道的解剖特点,选择合适的气道开放和通气方式。
呼吸支持:给予吸氧,根据患者情况可采用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或机械通气等。当患者出现严重呼吸抑制或低氧血症时,及时进行机械通气,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
循环支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最好选择大口径静脉,如外周静脉的肘前静脉或中心静脉(如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等)。对于严重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需快速补充晶体液,如0.9%氯化钠溶液等,晶体液可以快速补充血管内容量,成人初始可快速输入1000-2000ml晶体液,儿童按体重计算,一般为20ml/kg快速输入,但需根据患者反应调整。
三、病因治疗
1.控制出血或体液丢失
止血措施:如果是外伤导致的出血,根据出血部位采取相应的止血方法,如压迫止血、使用止血带等(使用止血带时需记录时间,每隔1小时放松1-2分钟)。对于内脏出血等情况,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干预。例如,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可能需要内镜下止血或外科手术止血等。
补充丢失体液:对于因呕吐、腹泻导致体液丢失的患者,需要根据丢失的液体性质补充相应的液体,如口服补液盐(ORS)补充等渗性体液丢失,对于严重的腹泻患者可能需要静脉补充电解质溶液等。对于烧伤患者,需要评估烧伤面积和深度,进行创面处理,并补充丢失的体液,通常根据烧伤补液公式计算补液量,包括晶体液、胶体液等的补充。
四、后续监测与治疗调整
1.持续监测:在复苏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中心静脉压(CVP)、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指标。尿量是重要的监测指标之一,成人尿量应维持在0.5-1ml/(kg·h)以上,儿童也有相应的尿量正常范围标准,通过尿量可以评估肾脏灌注情况。中心静脉压可以反映右心前负荷和血容量情况,CVP正常范围为5-12cmHO,根据CVP和血压等指标调整补液速度和补液种类。
2.进一步治疗:根据患者的复苏反应调整治疗方案。如果患者经过初始复苏后循环仍不稳定,可能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等,但需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指征和剂量调整。对于存在器官功能损伤的患者,如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情况,需要进行相应的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减退,对血容量变化的耐受性差,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调整补液速度和药物使用;孕妇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时,要考虑胎儿的情况,在补液和治疗时需兼顾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