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黄疸是因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致皮肤等黄染的现象,分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类,病因涉及胆红素代谢特点及病理性因素,临床表现与诊断需结合症状与检查,治疗分生理性与病理性并各有措施,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与家庭护理包括孕期预防、出生后护理及随访管理。
一、宝宝黄疸的定义与分类
宝宝黄疸是因血清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黄染的现象,多见于新生儿期。根据发病机制与病因,可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两类。生理性黄疸通常由新生儿肝脏代谢功能不成熟、胆红素生成过多及排泄能力弱引起,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逐渐消退,早产儿可能持续至第3~4周。病理性黄疸则因溶血、感染、胆道闭锁、遗传代谢病等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或排泄障碍,出现时间早(24小时内)、进展快、程度重或消退后反复,需及时干预。
二、宝宝黄疸的病因与机制
1.胆红素代谢特点: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80~100天),破坏后释放大量间接胆红素;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的能力弱;肠道菌群未建立,结合胆红素还原为尿胆原后重吸收增加,导致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
2.病理性因素:溶血性疾病(如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感染(如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引发炎症反应,抑制肝酶活性;胆道闭锁导致直接胆红素排泄受阻;遗传代谢病(如Crigler-Najjar综合征)因酶缺陷影响胆红素代谢。研究显示,足月儿病理性黄疸中,感染占30%~40%,溶血占20%~30%(《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2021)。
三、宝宝黄疸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生理性黄疸以轻度黄染为主,多从面部开始,逐渐蔓延至躯干、四肢,宝宝一般状况良好,吃奶、睡眠正常。病理性黄疸可伴嗜睡、拒奶、尖叫、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或发热、腹胀、呕吐等感染表现,黄疸程度重(血清总胆红素>220.6μmol/L),进展快(每日上升>85μmol/L)。
2.诊断方法:经皮胆红素测定(TCB)可快速筛查,但需结合血清总胆红素(TSB)检测确诊。TSB>257μmol/L为重度黄疸,需警惕胆红素脑病风险。同时需完善血常规、血型、网织红细胞计数、肝功能、血氨、尿胆原等检查,明确病因。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用于排查胆道闭锁等结构异常。
四、宝宝黄疸的治疗与干预
1.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以加强喂养(每日8~12次)促进排便为主,母乳性黄疸(母乳喂养后黄疸加重)可暂停母乳3~5天,改用配方奶,黄疸消退后可恢复母乳喂养。
2.病理性黄疸:需根据病因治疗。溶血性黄疸可用光疗(波长425~475nm的蓝光)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严重者需换血疗法;感染性黄疸需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胆道闭锁需行Kasai手术(肝门空肠吻合术)重建胆汁引流。药物治疗包括白蛋白(结合游离胆红素)、免疫球蛋白(阻断溶血)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早产儿:因肝脏代谢功能更不成熟,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需更密切监测TSB,光疗阈值较足月儿降低(如胎龄<35周,TSB>171μmol/L即需光疗)。
2.低出生体重儿:体重<2500g者,胆红素脑病风险增加,需严格遵循光疗标准,避免高胆红素血症对脑组织的损伤。
3.有溶血病史家族史者:孕期需进行血型抗体筛查,出生后密切监测黄疸,必要时提前干预。
4.母乳喂养不足者:需指导母亲正确哺乳姿势,增加哺乳频率,确保每日尿量>6次,避免脱水加重黄疸。
六、宝宝黄疸的预防与家庭护理
1.孕期预防:孕妇需避免使用磺胺类、水杨酸类等药物,减少新生儿溶血风险;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母胎血型不合。
2.出生后护理:保持宝宝皮肤清洁,避免擦伤;观察黄疸出现时间、程度及伴随症状;按需哺乳,促进胆红素排泄;避免过度包裹导致体温升高,加重黄疸。
3.随访管理:生理性黄疸需在出院后3~5天复诊,病理性黄疸需每周复查TSB至正常;母乳喂养性黄疸可每2~3天监测一次,直至黄疸消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