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倒与脑血流暂时降低或血中化学物质变化等致脑灌注不足相关,有先兆、可自行恢复、生命体征相对稳定,诊断靠病史等;休克因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致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缺氧,不同类型表现有别,诊断需综合多因素,儿童、老年人、女性有不同特殊情况,二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需准确鉴别以采取正确措施。
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灌注广泛、持续、显著减少,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包括低血容量性休克(如大量失血、失液等导致血容量不足)、感染性休克(病原体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扩张等)、心源性休克(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如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过敏性休克(机体对某些过敏原产生Ⅰ型超敏反应,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骤减)等不同类型,各种类型休克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是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缺氧。
临床表现差异
晕倒:发作前可能有先兆症状,如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随后突然晕倒,晕倒后神志多在短时间内恢复,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恢复后可能有乏力等不适,但通常能较快自行缓解,生命体征相对较稳定,如血压、心率等在恢复后多能较快恢复正常范围。例如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发作时血压可短暂下降,心率减慢,但恢复后多无明显后遗症。
休克:不同类型休克表现有所差异,但一般都有较为明显的生命体征改变和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表现。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等,严重时收缩压可低于90mmHg,脉压差减小;感染性休克患者除了有感染相关表现如发热、寒战等,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晚期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如呼吸困难、少尿或无尿、消化道出血等;心源性休克患者有原发病相关表现,如心肌梗死患者有胸痛等,同时伴有心输出量显著降低的表现,如血压降低、末梢循环差等。
诊断与鉴别要点
晕倒:主要依据病史、发作时的表现及体格检查等。通过详细询问患者发作前的情况、有无诱因等,结合发作时短暂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等特点,一般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协助诊断,排除其他严重疾病。例如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心电图可能无明显异常,但脑电图多正常。
休克: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首先要明确病因,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如低血容量性休克需要确定失血或失液的原因和量,通过血常规、电解质等检查评估;感染性休克需要进行血培养、病原学检查等明确感染病原体;心源性休克需要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心脏病变情况。同时要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评估组织灌注情况,如尿量、皮肤温度等,休克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超过40mmHg,伴有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等。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晕倒可能与低血糖、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例如长时间未进食导致低血糖时可出现晕倒,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心输出量不足也可能发生晕厥。儿童休克多因严重感染、外伤大出血等引起,儿童休克时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在诊断和治疗时要更加注重液体复苏等处理,且要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或治疗方法。
老年人:老年人晕倒可能与心律失常、脑血管疾病等有关,如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而晕倒,脑血管疾病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也可能表现为晕倒。老年人休克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等,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休克时病情更易恶化,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其基础疾病,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避免对肝肾功能等造成进一步损害。
女性: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月经期、妊娠期等可能因贫血等原因发生晕倒,妊娠期还可能出现妊娠相关的休克情况。女性发生休克时要考虑是否与妊娠、内分泌等因素相关,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如妊娠期用药需特别谨慎,避免影响胎儿。
总之,晕倒和休克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临床上需要准确鉴别,以便采取正确的治疗和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