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主要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失液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包括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心脏舒张功能障碍)、分布性休克(包括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梗阻性休克(包括肺栓塞性休克、心包填塞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由大量失血或失液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心源性休克因心脏泵血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输出量减少;分布性休克由严重感染或接触过敏原引发血管功能紊乱等;梗阻性休克由肺动脉阻塞或心包压塞致心输出量降低,不同类型休克有其各自的常见诱因、易发人群等特点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1.失血性休克:多因大量失血引起,如外伤致大血管破裂、消化道大出血等,血液丢失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进而引发休克。常见于各种创伤、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若为儿童可能因意外创伤等导致失血,需特别注意儿童创伤后的及时止血和血容量补充;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但不同性别可能因不同的外伤原因导致失血;生活方式中从事高危职业(如建筑工人等)可能增加外伤失血风险;病史方面有出血性疾病史者更易发生失血性休克。
2.失液性休克:由于大量体液丢失,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导致大量体液丢失,使细胞外液容量迅速减少,引起休克。例如严重腹泻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烧伤患者创面大量渗出体液,儿童因生理特点,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失液后更易发生失液性休克,需密切关注儿童的体液平衡情况;不同性别在失液性休克发生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如高温环境工作者易因大量出汗导致失液,有基础疾病如胃肠道疾病导致频繁呕吐腹泻者需注意预防失液性休克。
二、心源性休克
1.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引起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一些,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高脂饮食等)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心肌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儿童也可能患心肌病导致心源性休克,需重视儿童心肌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发生心源性休克的风险更高。
2.心脏舒张功能障碍:如缩窄性心包炎等,心脏舒张受限,心室充盈不足,心输出量减少引发休克。缩窄性心包炎可发生于不同年龄人群,其发生与心包的炎症等病变有关,生活方式对其直接影响较小,但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会影响病情发展,有心包疾病病史者需警惕心脏舒张功能障碍导致的心源性休克。
三、分布性休克
1.感染性休克:由严重感染引起,病原体及其毒素等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有效循环血量分布异常。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严重感染进而导致感染性休克;不同性别在感染性休克发生上无明显差异,但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后更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生活方式中不注意个人卫生等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有慢性疾病病史者感染后更易引发感染性休克。
2.过敏性休克:接触过敏原后,机体发生Ⅰ型变态反应,释放大量介质,导致全身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骤减。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有过敏史者更易发生,不同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接触过敏原的情况不同,如某些食物、药物、花粉等过敏原的接触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有明确过敏史者需严格避免接触过敏原,以预防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四、梗阻性休克
1.肺栓塞性休克:肺动脉或其分支被血栓等阻塞,肺循环阻力增加,右心后负荷加重,心输出量减少引起休克。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等情况,任何年龄均可发生,长期卧床者、术后患者等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从而增加肺栓塞性休克的风险;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但肥胖、高龄等因素会增加肺栓塞的发生风险;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长时间静坐等可能促进血栓形成,有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等患者肺栓塞风险更高。
2.心包填塞性休克:心包腔内液体迅速积聚,导致心包压塞,心脏舒张受限,心输出量降低引发休克。常见于外伤、心包炎等情况,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有心包疾病病史者更易发生心包填塞性休克,儿童若发生心包疾病也可能出现心包填塞导致休克,需及时识别和处理心包填塞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