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综合征,由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过多或失血等引起,有一般表现及不同类型特殊表现,通过血常规等检查诊断,针对病因治疗并调整饮食;低血糖是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由糖摄入、生成、消耗或转化等异常引起,有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症状,通过血糖检测等诊断,轻症口服含糖食品,重症静脉注射葡萄糖并查找病因针对性治疗,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和治疗有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贫血
定义: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成年男性血红蛋白(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
发病机制:可由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或失血等原因引起。例如,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使得红细胞生成减少。不同年龄人群贫血原因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营养不良等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老年人则可能与慢性疾病、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有关。
低血糖
定义: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称为低血糖。
发病机制:多因糖摄入不足、生成不足、消耗过多或转化过多等引起。比如,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不当、进食过少时易发生低血糖;一些严重肝病患者,由于肝脏糖原合成和分解功能障碍,也可能出现低血糖。不同性别在低血糖发生上,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特殊情况下如妊娠女性,因代谢需求增加等可能有不同表现。
二、临床表现
贫血
一般表现:患者常出现乏力、疲倦、头晕等症状,这是由于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组织器官供氧不足所致。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特点,儿童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生长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老年人可能加重基础疾病,如诱发心血管疾病发作,出现心悸等。
不同类型贫血的特殊表现:缺铁性贫血患者可出现指甲扁平、反甲,口角炎等;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有黄疸、脾大等表现。
低血糖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患者会出现心悸、手抖、出汗、饥饿感等,这是因为低血糖刺激交感神经,使其释放大量肾上腺素所致。不同年龄人群交感神经兴奋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老年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
中枢神经症状:严重低血糖时,会出现意识障碍、昏迷、抽搐等,这是由于大脑缺乏葡萄糖供应,功能受到影响。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中枢神经症状更易发生且后果严重,可能导致永久性脑损伤等。
三、诊断方法
贫血
血常规检查:是初步诊断贫血的重要方法,可通过观察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等指标初步判断是否贫血及贫血的大致类型。例如,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提示贫血。
进一步检查:根据血常规结果可选择进一步检查,如缺铁性贫血需检测血清铁、铁蛋白等;巨幼细胞贫血需检测叶酸、维生素B12水平等。不同年龄人群在检查项目选择上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检查时要注意采血的安全性和依从性。
低血糖
血糖检测:是诊断低血糖的关键,可通过指尖血糖检测或静脉血糖检测明确血糖水平。对于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者,可能需要进行持续血糖监测等。不同年龄人群血糖检测时,儿童采血可能需要更轻柔的操作。
病因检查:如怀疑糖尿病相关低血糖,需检查胰岛素、C肽等;怀疑肝病相关低血糖,需检查肝功能、肝脏超声等。
四、治疗原则
贫血
针对病因治疗:是关键。如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巨幼细胞贫血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不同年龄人群病因不同,治疗时要考虑其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儿童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剂量,避免过量。
一般治疗:包括饮食调整,多摄入富含造血原料的食物,如肉类、蛋类、新鲜蔬菜等。
低血糖
轻症处理:立即口服含糖食品,如糖果、含糖饮料等,以快速升高血糖。不同年龄人群口服含糖食品的选择要考虑其年龄特点,儿童可选择果汁等。
重症处理:若患者出现昏迷等重症情况,需立即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对于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需进一步查找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调整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方案等。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静脉注射葡萄糖要缓慢,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