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是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病变致出血,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临床表现有呕血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诊断靠胃镜等,治疗包括一般急救、补充血容量、药物、内镜、手术止血等,不同人群表现、检查及治疗有差异。
常见病因
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其中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更易发生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机制主要是溃疡侵蚀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可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增加溃疡发生风险,进而引发出血。不同年龄人群中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可能有所差异,生活不规律、长期精神紧张等因素也会影响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及出血情况。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的静脉丛曲张,血管壁变薄,易破裂出血。肝硬化患者的年龄分布因病因不同而异,如乙肝肝硬化多见于中青年,酒精性肝硬化多见于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门静脉高压的程度及曲张静脉的情况会影响出血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因应激(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酒精等因素引起。应激状态下,胃黏膜的血流灌注减少,黏膜屏障受损;药物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层,酒精刺激胃黏膜导致充血、糜烂等,从而引起出血。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接触应激因素、药物或酒精的机会不同,发生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出血的风险也不同。
上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十二指肠癌等,肿瘤生长过程中可因肿瘤组织坏死、溃疡形成而侵蚀血管导致出血。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年龄、遗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长期食用腌制食品、吸烟、饮酒的人群患上消化道肿瘤的风险较高,相应发生出血的风险也增加。
其他病因:如Mallory-Weiss综合征,多由剧烈呕吐等引起食管贲门黏膜撕裂导致出血;血管畸形等较少见的情况也可引发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表现
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若出血量较少、速度较慢,呕血可呈咖啡色;出血量大、速度快则呕血为鲜红色。黑便多呈柏油样,这是由于血红蛋白中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所致。如果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也可排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不同年龄人群对呕血和黑便的感知和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而更易被忽视早期症状。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口渴、晕厥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湿冷等。老年人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发生周围循环衰竭时可能症状更不典型,且病情变化较快。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的病变,明确出血的部位、病因,并可进行止血治疗。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胃镜检查阳性率较高,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胃镜检查的耐受性可能不同,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要在麻醉等特殊准备下进行。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检查。血常规可了解贫血程度,出血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会下降;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发现凝血障碍性疾病导致的出血;肝肾功能检查可了解患者的基础情况,对于肝硬化等病因导致的出血有辅助诊断意义。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等,对于诊断上消化道肿瘤、血管畸形等有一定帮助,但一般不作为首选。
治疗原则
一般急救措施: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对于老年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要更加频繁和细致。
补充血容量:根据失血量补充晶体液、胶体液等,必要时输血。输血时要注意血型匹配和输血速度,老年人输血更要谨慎,防止循环负荷过重等并发症。
止血治疗:
药物止血:如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块形成,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等;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药物减少门静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
内镜下止血:如胃镜下注射药物、电凝止血、套扎止血等,对于适合内镜治疗的出血病变可采用相应方法止血。
手术治疗:对于内科治疗无效、出血量大且病情危急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胃大部切除术等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等情况。手术的选择和实施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等多种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