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灌流分为缺血缺氧期、淤血缺氧期、微循环衰竭期三期。缺血缺氧期微动脉等强烈收缩,灌少于流,机体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代偿,表现为面色苍白等;淤血缺氧期微动脉等痉挛减轻、后阻力增加,灌大于流,机体代偿受限,症状加重;微循环衰竭期血管麻痹扩张、微血栓形成,不灌不流,组织严重缺氧,出现严重休克症状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表现有差异。
一、休克灌流三期特点
(一)缺血缺氧期
1.微循环变化特点: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强烈收缩,动-静脉吻合支开放。此期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显著大于后阻力,微循环灌流减少,呈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特点。
组织灌流情况:由于微循环灌流不足,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儿童,其自身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在休克时更容易迅速进入缺血缺氧期,且需要更密切监测微循环灌注情况;对于有基础心肺疾病的患者,本身心肺功能储备差,在休克导致的缺血缺氧期时,心肺功能可能进一步恶化,因为心脏需要更多氧气来维持功能,而此时组织缺血缺氧会影响心脏的氧供,肺部也可能因微循环障碍出现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问题。
2.机体代偿与表现:
机体通过自身调节机制来试图维持重要器官灌注,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等。患者可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等。在儿童中,由于皮肤薄,面色苍白可能更为明显,四肢厥冷可通过触摸肢体末端温度来判断,尿量减少则需密切观察尿量变化情况,因为儿童肾脏对休克的代偿反应相对敏感。
(二)淤血缺氧期
1.微循环变化特点: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痉挛减轻,而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因为酸性代谢产物积聚,使毛细血管后静脉端平滑肌松弛,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导致微循环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组织灌流情况:此时微循环中血液淤滞,血流缓慢,红细胞和血小板容易聚集,血液黏滞度增加,进一步加重组织缺血缺氧。对于不同性别,在淤血缺氧期时,女性可能因自身内分泌等因素与男性在组织灌注的耐受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总体上组织缺血缺氧状况会持续发展。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如长期吸烟、酗酒者,其血管内皮可能已经受损,在休克淤血缺氧期时,血管功能进一步恶化,会加重微循环障碍。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其血管病变基础可能更严重,在淤血缺氧期时,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废物清除受到的影响更大,因为糖尿病会导致微血管病变,影响微循环的正常功能。
2.机体代偿与表现:
机体代偿能力逐渐受限,患者休克症状进一步加重,面色发绀、血压进行性下降、心搏无力、神志淡漠等。在儿童中,由于其机体储备功能相对成人差,淤血缺氧期的表现可能会更迅速恶化,需要及时干预。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曾有过休克病史的患者,再次进入淤血缺氧期时,其机体的反应可能与首次不同,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和处理。
(三)微循环衰竭期
1.微循环变化特点:
微循环血管麻痹扩张,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血栓形成,血流停止,出现不灌不流的状态。
组织灌流情况:此时组织几乎无灌注,细胞严重缺氧、代谢紊乱,细胞内溶酶体酶释放,导致细胞自溶、器官功能衰竭。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各器官功能本身衰退,在微循环衰竭期时,器官功能衰竭的速度可能更快,因为其器官储备和代偿能力更弱。女性在微循环衰竭期时,由于可能存在的一些内分泌等因素对器官功能的影响,与男性在器官衰竭的表现和进展上可能有差异,但总体都是器官功能严重受损。生活方式不良的人群,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者,其器官功能基础更差,在微循环衰竭期时,器官功能衰竭的程度可能更严重。有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在微循环衰竭期时,肝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因为其肝肾功能本身已经处于相对薄弱状态,无法承受休克导致的严重代谢紊乱和微循环障碍。
2.机体代偿与表现:
患者出现严重的休克症状,如顽固性低血压、皮肤出现紫癜或瘀斑、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表现,如呼吸衰竭、肾衰竭、心力衰竭等。在儿童中,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表现可能更难早期发现,因为儿童的表达能力有限,需要通过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器官功能指标等来早期识别,并且儿童在多器官功能衰竭时,抢救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更加积极的综合救治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在微循环衰竭期时,不仅要考虑孕妇自身的器官功能衰竭,还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因为休克会导致胎盘灌注不足,可能引起胎儿窘迫等严重后果,需要特别关注孕妇和胎儿的双重情况,采取相应的综合救治措施来平衡两者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