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休克是脓毒症严重阶段,由感染致全身炎症等功能障碍,发病机制涉炎症失衡、凝血异常、循环障碍,临床表现有低血压、组织灌注不足等,诊断依据脓毒症及休克相关标准,治疗包括控制感染、液体复苏、用血管活性药物、器官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脓毒症休克的定义
脓毒症休克是脓毒症的严重阶段,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一步发展,导致循环、细胞及代谢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它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特征是血流灌注不足,组织低灌注和细胞缺氧,可伴有低血压和器官功能障碍。
二、发病机制
1.炎症反应失衡:感染导致机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产生大量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炎症介质会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进而影响血液循环。例如,过度的炎症反应会使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
2.凝血功能异常:在脓毒症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凝血系统也会被激活,出现微血栓形成。微血栓阻塞微血管,进一步加重组织缺血缺氧。同时,凝血过程中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可导致出血倾向。
3.循环功能障碍:由于炎症介质和凝血异常等因素,心脏的泵血功能可能受到影响,血管阻力发生改变,使得心脏的前负荷和后负荷失衡,最终导致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
三、临床表现
1.低血压:患者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超过40mmHg,且经充分液体复苏后仍不能恢复正常。例如,原本血压正常的患者,收缩压降至80mmHg以下,并持续一段时间。
2.组织灌注不足表现
皮肤表现:皮肤苍白、花斑样改变或发绀,四肢湿冷。这是因为外周血管收缩,导致皮肤血液灌注减少。
尿量减少:尿量通常低于0.5ml/(kg·h),这是由于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所致。例如,成人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30ml。
神志改变:可出现烦躁、嗜睡甚至昏迷等神志方面的异常,是因为脑灌注不足影响了神经系统功能。
四、诊断标准
1.脓毒症的诊断依据:存在感染证据,同时具备SIRS的四项标准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SIRS标准为:体温>38℃或<36℃;心率>90次/分钟;呼吸频率>20次/分钟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32mmHg;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2×10/L或<4×10/L,或未成熟粒细胞>10%。
2.休克的诊断依据:在脓毒症基础上出现低血压,经充分液体复苏后仍不能纠正,同时伴有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如上述的皮肤、尿量、神志等改变。此外,还可能伴有血清乳酸水平升高(乳酸>2mmol/L)等指标异常。
五、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尽快明确感染灶并进行处理,如清除感染源(如引流脓肿、切除坏死组织等),同时早期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调整抗生素方案。
2.液体复苏:迅速进行液体复苏,首先使用晶体液进行快速扩容,如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必要时使用胶体液(如白蛋白)。目标是在最初的6小时内达到中心静脉压(CVP)8-12mmHg,平均动脉压(MAP)≥65mmHg,尿量≥0.5ml/(kg·h),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70%或混合静脉氧饱和度(SvO)≥65%。
3.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在液体复苏基础上仍存在低血压或组织灌注不足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4.器官功能支持:对于出现功能障碍的器官进行支持治疗,如呼吸衰竭时给予机械通气,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可能需要肾脏替代治疗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脓毒症休克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例如婴儿可能表现为体温不升、喂养困难、呼吸增快等。在治疗时,液体复苏的速度和量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精确计算,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要谨慎,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因为儿童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与成人不同。
2.老年患者: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中,液体复苏需注意避免过快过多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血管活性药物的调整要缓慢,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及电解质等变化,因为老年人的器官功能减退,对药物和液体的耐受性较差。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脓毒症休克的治疗需要兼顾胎儿和孕妇的安全。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要权衡利弊,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如胎心、胎动等,因为妊娠期的生理变化会影响脓毒症休克的病理过程和治疗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