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是由严重创伤引发,因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致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性综合征,发病机制包括失血因素和创伤应激反应,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循环系统表现和呼吸系统表现,诊断依据创伤史、临床表现评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为急救处理控制出血、补充血容量,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处理创伤原发病,不同人群有其特点需个体化处理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一、创伤性休克的定义
创伤性休克是由于严重创伤引起的休克状态,是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进而引发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性综合征。例如,严重的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等导致大量失血或组织损伤,从而引发创伤性休克。
二、创伤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1.失血因素:当机体遭受创伤时,如大血管破裂、实质脏器(如肝、脾)破裂等,会导致大量血液丢失,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例如,肝破裂可导致大量血液流入腹腔,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心脏泵出的血液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
2.创伤应激反应:创伤会引发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体内会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等。这些物质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进一步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同时,应激反应还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使心率、血管张力等发生改变,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环和组织灌注。比如,严重创伤后释放的炎症介质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中的液体和蛋白质渗出到组织间隙,导致血液浓缩,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
三、创伤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意识状态:早期患者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这是因为脑组织灌注不足,影响了神经系统的功能。例如,儿童在创伤性休克时,可能较成人更早出现意识改变,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缺血缺氧更敏感。
皮肤表现:皮肤苍白、湿冷,这是由于外周血管收缩,皮肤灌注减少所致。老年人由于外周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皮肤苍白、湿冷的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可出现。
2.循环系统表现
血压:收缩压下降,脉压差减小。正常成人收缩压一般大于90mmHg,当创伤性休克时,收缩压可低于90mmHg,脉压差小于20mmHg。但对于长期高血压的患者,其基础血压较高,创伤性休克时血压下降的幅度可能相对较大。
心率:心率增快,这是机体的代偿性反应,试图通过加快心率来维持心输出量。但如果休克持续加重,心率可能会出现减慢的情况,提示病情危重。
3.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急促、浅快,这是因为组织缺氧刺激呼吸中枢,导致呼吸频率增加。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创伤性休克时呼吸系统的表现可能会更加复杂,需要密切监测呼吸功能。
四、创伤性休克的诊断
1.创伤史:详细询问患者的创伤情况,包括创伤的机制、受伤的部位和时间等。例如,明确是否有严重的外伤导致大量失血或组织损伤。
2.临床表现评估:根据上述的一般表现、循环系统表现和呼吸系统表现等进行初步评估。例如,通过测量血压、心率,观察意识状态和皮肤表现等判断休克的程度。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评估失血情况。如果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明显降低,提示有失血存在。
血气分析:可了解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评估组织缺氧和酸碱平衡情况。例如,氧分压降低提示组织缺氧,酸碱平衡紊乱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态。
五、创伤性休克的治疗原则
1.急救处理
控制出血: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创伤部位的出血,如压迫止血、使用止血带等。对于大血管出血,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止血。
补充血容量: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等,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晶体液常用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等,胶体液常用血浆、白蛋白等。
2.维持呼吸循环功能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保证呼吸通畅,改善氧供。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呼吸道的管理,选择合适的气道管理方式。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如果血压仍不能维持,可适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等,以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要谨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3.处理创伤原发病:在休克得到初步纠正后,积极处理引起创伤性休克的原发病,如进行手术修复破裂的脏器等。
创伤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需要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救治,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等)在创伤性休克的发生、发展和救治过程中各有其特点,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处理,以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