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救治包括初始评估与生命支持,快速评估意识、呼吸等并保持呼吸道通畅;补充血容量,先选晶体液再视情况用胶体液;进行病因治疗,针对失血性、感染性、心源性休克分别处理;维护器官功能,包括呼吸、肾功能及神经系统;还需监测与病情评估,监测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及实验室指标。
一、初始评估与生命支持
1.快速评估:立即评估患者的意识、呼吸、循环等情况,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脉搏、血压等判断休克程度,若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微弱或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需立即启动心肺复苏等紧急生命支持措施。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囟门情况、皮肤弹性等反映循环状况的指标,婴儿囟门凹陷常提示脱水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
2.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咽部分泌物、异物等,对于昏迷患者可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必要时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道,保证氧气供应,这对各年龄段休克患者都至关重要,尤其是有基础肺部疾病或误吸风险的患者。
二、补充血容量
1.晶体液首选:快速补充晶体液是纠正休克引起的低血容量的重要措施,常用的有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一般先快速输入20-30ml/kg的晶体液,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体重精确计算输入量,避免过量导致肺水肿等并发症。生理盐水可快速补充细胞外液,但大量输入可能引起高氯血症;乳酸林格液更接近细胞外液成分,尤其适用于有代谢性酸中毒倾向的患者。
2.胶体液应用:在晶体液补充后若休克仍未纠正,可考虑使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等。但需注意胶体液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羟乙基淀粉需谨慎,白蛋白常用于严重低蛋白血症合并休克的患者,输入时要控制速度和剂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三、病因治疗
1.失血性休克:迅速控制出血是关键,如外伤导致的出血需进行止血包扎、手术止血等;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失血性休克要积极寻找出血部位并进行相应治疗,如内镜下止血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出血的原因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消化道出血可能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有关,需仔细排查。
2.感染性休克:积极抗感染治疗是核心,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要尽快进行病原学标本采集,如血培养、痰培养等,在未明确病原菌前可根据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对于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由于其机体抵抗力下降、基础疾病多,更要加强抗感染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3.心源性休克:针对心脏本身疾病进行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源性休克需进行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或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于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休克要纠正心律失常,可采用药物复律或电复律等措施。不同年龄的心源性休克病因不同,儿童心源性休克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处理时要考虑儿童心脏的生理特点。
四、器官功能维护
1.呼吸功能维护: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指标,对于休克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如容量控制通气、压力控制通气等。在机械通气过程中要注意调节参数,避免气压伤等并发症,对于儿科患者要严格按照儿科呼吸支持的标准进行操作。
2.肾功能维护:休克时肾脏灌注不足易导致急性肾功能损伤,要维持有效循环血量,保证肾脏灌注。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促进尿液排出,观察尿量变化,一般要求成人尿量维持在0.5-1ml/(kg·h)以上,儿童根据体重调整。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更要谨慎使用肾毒性药物,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
3.神经系统维护:保证脑灌注,对于休克导致的脑缺氧患者,可适当抬高头部15°-30°以促进脑部静脉回流,同时积极纠正休克病因。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等变化,若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等情况,要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处理。
五、监测与病情评估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对于休克患者要频繁监测,一般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监测间隔。血压监测要注意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的结合使用,对于儿童患者无创血压的测量要选择合适的袖带。
2.血流动力学监测:可通过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等指标监测血流动力学情况,CVP正常范围为5-12cmHO,PAWP正常范围为8-12mmHg。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补液速度和治疗方案,对于重症休克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3.实验室指标监测:定期监测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了解患者的血液浓缩程度、电解质平衡情况、凝血状态及脏器功能等。例如,血常规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可反映失血情况,电解质的变化可指导补液治疗,凝血功能异常提示可能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