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处理包括尽快识别与评估,快速判断休克及明确病因;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补充液体并监测容量反应;纠正微循环障碍,改善组织灌注和防治微血栓形成;治疗原发病,针对不同类型休克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器官功能支持与监测,包括呼吸、肾功能等支持及对特殊人群的关注。
一、尽快识别与评估
1.快速判断:对于存在休克风险的患者,如严重创伤、大量失血、过敏反应等情况,需迅速通过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意识状态等初步判断是否发生休克。例如,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差小于20mmHg等提示可能存在休克,同时观察患者有无精神萎靡、皮肤苍白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休克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休克时可能出现囟门凹陷、肢端凉等特殊表现,需特别关注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细致评估。
2.明确病因:积极寻找导致休克的具体病因,是失血性休克(如外伤大出血、消化道出血等)、感染性休克(由严重感染引起)、心源性休克(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如心肌梗死等)、过敏性休克(接触过敏原后发生)还是神经源性休克(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等,不同病因的评估和后续处理重点不同,需准确区分以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二、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1.补充液体: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优先选择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溶液等)进行快速扩容,晶体液可较快补充血管内容量。在严重休克时,也可早期使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进一步维持胶体渗透压。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补液量和补液速度需根据体重、休克程度等调整。儿童补液需更精确计算,避免过量或不足导致不良后果。例如,婴儿休克时补液速度需缓慢调整,密切观察反应。
2.监测容量反应:在补液过程中,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等指标来评估容量反应,以指导进一步的补液策略,确保补液既能够纠正休克引起的循环血容量不足,又避免补液过多导致心功能负担加重或肺水肿等并发症。
三、纠正微循环障碍
1.改善组织灌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整血管张力,改善微循环灌注。如对于感染性休克,可根据情况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等缩血管药物提升血压,保证重要脏器灌注;对于过敏性休克,肾上腺素是关键药物可迅速缓解症状。但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需严格依据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调整剂量,不同病因导致的休克所选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可能不同,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
2.防治微血栓形成:在休克晚期可能出现微血栓形成,对于有高凝倾向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避免出血等并发症。
四、治疗原发病
1.针对失血性休克:积极控制出血,如外伤导致的出血需进行止血包扎、手术止血等;消化道出血则需采取药物止血、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止血等措施,迅速去除导致失血的病因是纠正休克的根本。
2.针对感染性休克:早期合理使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同时需进行病灶引流等处理,清除感染灶,从源头上控制感染,这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关键环节。
3.针对心源性休克:治疗原发的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患者需进行再灌注治疗(溶栓或介入治疗)恢复心肌血供,对于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休克需纠正心律失常等,改善心脏泵血功能以缓解休克状态。
4.针对过敏性休克:立即脱离过敏原,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抗过敏治疗,同时进行对症支持处理,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去除过敏因素是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要步骤。
五、器官功能支持与监测
1.呼吸功能支持: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对于休克导致缺氧或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必要时给予吸氧,严重时进行机械通气支持。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等结果调整氧疗和通气参数,保证患者氧供,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避免因缺氧进一步加重休克及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
2.肾功能监测与支持:休克时肾脏灌注不足易出现肾功能损害,需监测尿量、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通过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使用利尿剂等措施保护肾功能,如尿量减少时可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但需注意药物对不同人群(如儿童等)的影响,避免不必要的肾损害。
3.其他器官支持:对于出现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也需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如护肝、纠正凝血功能等处理,同时密切监测各重要器官功能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因为休克往往容易引发MODS,严重威胁患者生命,通过及时的器官功能支持和监测可改善患者预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其各器官功能本身有所减退,在休克治疗过程中更需密切监测各器官功能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考虑其器官储备功能有限的特点;孕妇发生休克时则需兼顾胎儿情况,在治疗原发病和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采取措施尽量保障胎儿安全,避免因治疗不当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