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有一般临床表现和不同类型休克的特殊表现及血流动力学相关表现。一般临床表现包括意识状态(早期紧张烦躁,进展后模糊昏迷,儿童表现多样)、皮肤表现(苍白湿冷、花斑样改变)、血压与脉搏(早期可正常或略高,进展后下降、脉压差减小,心率加快,儿童脉搏更敏感)。低血容量性休克有血容量丢失原因及相应表现,儿童影响更严重;感染性休克有感染灶及早期暖休克、后期冷休克表现,儿童病情变化快;心源性休克有基础心脏疾病史及心脏相关症状,儿童也可出现。血流动力学相关表现中,中心静脉压低血容量性休克降低、感染性休克正常或升高、心源性休克升高;心输出量低血容量性休克减少、感染性休克早期正常或增高后期降低、心源性休克明显降低
一、休克的一般临床表现
(一)意识状态
休克早期患者可表现为精神紧张、烦躁不安,这是因为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随着休克进展,脑灌注不足加重,患者意识会逐渐模糊,甚至出现昏迷。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意识改变可能更为迅速且表现多样,如婴幼儿可能出现嗜睡、反应迟钝等情况,需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的细微变化。
(二)皮肤表现
皮肤色泽和温度是重要观察指标。休克时外周血管收缩,皮肤灌注减少,患者皮肤苍白、湿冷。这是因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引起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在成人中,可看到面色苍白、口唇及甲床发绀;儿童皮肤薄,更容易观察到皮肤颜色改变,如面色发灰等。另外,休克患者还可能出现花斑样改变,这是由于微循环淤血,皮肤出现斑片状的颜色改变。
(三)血压与脉搏
血压方面,休克早期血压可正常或略高,这是机体的代偿表现,通过外周血管收缩来维持血压。但随着休克进展,血压逐渐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差减小(小于20mmHg)。脉搏方面,休克时心率加快,这是心脏为了弥补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和心输出量减少而产生的代偿性反应。儿童的脉搏变化更为敏感,婴儿休克时脉搏可增快,且可能出现脉搏细速、弱等表现。
二、不同类型休克的特殊临床表现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有明确的导致血容量丢失的原因,如大量失血、失液等。失血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除了上述一般表现外,还会有失血相关表现,如外伤患者有伤口出血,胃肠道出血患者可有呕血、黑便等。失液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如严重呕吐、腹泻导致大量体液丢失,患者可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等表现,尿量可迅速减少至每小时少于30ml,这是因为血容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导致尿量减少。对于儿童低血容量性休克,由于其血容量相对较少,同样的失血量对儿童的影响更为严重,需要更快地识别和处理,例如婴儿腹泻导致脱水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可出现前囟凹陷、眼窝下陷等表现。
(二)感染性休克
有明确的感染灶,患者多有发热、寒战等感染表现,随后出现休克相关症状。感染性休克早期可表现为暖休克,患者皮肤温暖、干燥,血压可正常或略高,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转为冷休克,皮肤湿冷、苍白。儿童感染性休克较为常见,且病情变化迅速,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感染因素影响,在感染性休克发生时,除了一般休克表现外,可能会出现原发病灶的相应表现,如肺部感染时的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泌尿系统感染时的尿频、尿急、尿痛等,但这些表现可能会被休克的主要表现掩盖,需要综合判断。
(三)心源性休克
由心脏泵功能衰竭引起,患者有基础心脏疾病史,如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除了休克一般表现外,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心脏相关症状。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时,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痛,伴有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表现。儿童心源性休克相对少见,但也可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表现为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基础表现加重,同时出现休克的一般表现。
三、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相关表现
(一)中心静脉压(CVP)
CVP反映右心房及胸腔内大静脉的压力。低血容量性休克时,CVP降低,因为血容量不足,右心房充盈压降低。感染性休克时,CVP可正常或升高,这是因为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成分渗出,导致循环血量相对增多,右心房充盈压升高。心源性休克时,CVP升高,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血液淤积在右心系统,导致右心房及胸腔内大静脉压力升高。
(二)心输出量(CO)
低血容量性休克时,CO减少,因为血容量不足,心脏前负荷降低,心输出量减少。感染性休克早期CO可正常或增高,是由于炎症介质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心脏为了维持血压而代偿性增加心输出量,但随着病情进展,CO会逐渐降低。心源性休克时,CO明显降低,因为心脏本身的泵血功能严重受损,无法射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机体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