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综合征可致休克,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毒素吸收及容量不足等,临床表现有早期和休克期表现,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现场急救、液体复苏、碱化尿液、防治高钾血症、肾脏替代治疗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及有基础病史者需注意相应方面。
一、挤压综合征与休克的关联
挤压综合征是人体四肢或躯干等肌肉丰富的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在挤压解除后出现以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高血钾为特点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而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挤压综合征可导致休克,主要是因为肌肉被挤压后,大量肌细胞坏死,细胞内的钾离子、肌红蛋白等物质释放进入血液。钾离子升高可导致心律失常等,肌红蛋白经肾脏排泄时可堵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衰竭,进而影响肾脏的排泄、调节等功能,导致体液平衡失调、内环境紊乱等,最终引发休克。
二、挤压综合征致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
1.毒素吸收相关:肌肉长时间受压坏死后释放出的毒性物质,如肌红蛋白、钾离子、乳酸等进入血液循环。肌红蛋白在肾小管中可形成管型,阻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导致少尿或无尿,进而影响体液和电解质平衡。钾离子升高可引起心肌兴奋性改变,导致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影响心脏功能,影响有效循环血量。
2.容量不足因素:受伤部位的肿胀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到组织间隙,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同时,患者可能因疼痛、恐惧等因素导致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血管收缩,进一步影响组织灌注。另外,挤压综合征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也会导致血容量下降,从而引发休克。
三、挤压综合征致休克的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患者受伤部位肿胀明显,疼痛剧烈。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口渴等表现,此时血压可正常或稍低,脉率可能增快。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尿量减少,这是因为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2.休克期表现:当休克进一步加重时,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收缩压可低于80mmHg以下,尿量进一步减少甚至无尿。同时,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的表现,如呼吸深快等。
四、挤压综合征致休克的诊断要点
1.病史:有肢体或躯干等部位长时间受重物挤压的明确病史。
2.临床表现:有上述挤压综合征及休克相关的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钾升高,血清钾浓度可超过5.5mmol/L。
肌红蛋白升高,通过血液生化检查可发现血清肌红蛋白水平明显增高。
肾功能检查显示尿素氮、肌酐升高等,提示肾功能受损。
血气分析可发现代谢性酸中毒相关指标异常,如pH降低、碳酸氢根离子降低等。
五、挤压综合征致休克的治疗原则
1.现场急救:尽快解除重物对肢体的挤压,避免进一步损伤。同时,应妥善固定受伤肢体,减少搬运过程中的二次损伤。
2.液体复苏:迅速补充血容量是关键。可快速输入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等晶体液,同时根据情况补充胶体液,如血浆等,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灌注。
3.碱化尿液:给予碳酸氢钠等药物,碱化尿液,防止肌红蛋白在肾小管中沉积,保护肾功能。常用碳酸氢钠静脉滴注,根据患者的血气分析等结果调整剂量。
4.防治高钾血症:密切监测血钾水平,可使用钙剂(如葡萄糖酸钙)对抗钾离子对心肌的毒性作用,使用胰岛素-葡萄糖溶液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内等治疗措施。
5.肾脏替代治疗:当患者出现急性肾衰竭且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以清除体内的毒素、过多的钾离子等,维持内环境稳定。
六、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方面
1.儿童:儿童在挤压综合征致休克时,由于其生理特点,如血容量相对较少等,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要密切监测尿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液体复苏时要注意液体量的控制,避免过量输液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儿童的肾脏功能相对不成熟,对肌红蛋白等毒素的排泄能力较弱,更要注重碱化尿液等保护肾功能的措施。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心、肺、肾等器官的基础疾病。在挤压综合征致休克的治疗中,液体复苏时要注意避免过快、过多输液加重心脏负担,可能需要密切监测中心静脉压等指标来指导输液。同时,老年人的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在使用相关药物时要更加谨慎,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3.女性:女性在挤压综合征致休克的治疗中,要考虑到月经周期等因素对体液平衡的影响。在液体复苏时要综合评估月经情况等对血容量的影响。同时,心理因素对女性患者可能更为明显,要注重心理安抚,缓解其恐惧等情绪,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病情的发展。
4.有基础病史者: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挤压综合征致休克的治疗中,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糖尿病患者在液体复苏时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避免因大量输液等情况导致血糖波动过大;高血压患者要注意血压的变化,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时要谨慎,防止血压波动过大对重要脏器造成进一步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