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是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病变致出血,可表现为呕血等,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及幽门螺杆菌致黏膜屏障破坏、溃疡侵蚀血管有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中老年人多,与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血管受压破裂有关)、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各年龄段可发,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诱因致胃黏膜屏障破坏有关)、上消化道肿瘤(中老年人多,与不良生活方式、家族史及癌前病变癌变侵蚀血管有关)及其他病因(如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胆道出血等)。
一、上消化道出血的概念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也属于此范畴。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或便血等,短时间内出血量较大时还可能出现头晕、心慌、乏力、晕厥甚至休克等症状。
二、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1.消化性溃疡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有所差异,青壮年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诱因,而老年人可能因血管硬化等因素,溃疡愈合相对困难且更易出血。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某些特殊情况或并发症发生时可能有不同表现。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病风险,进而引发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吸烟可影响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血液循环,削弱黏膜的防御功能;酗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易诱发溃疡并引起出血。
病史:有消化性溃疡既往病史的患者,若未规范治疗、病情控制不佳,再次出血的风险较高。
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可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形成溃疡,溃疡侵蚀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溃疡底部的血管破裂是导致出血的直接原因。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年龄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肝硬化的发生率可能增加,进而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乙肝、丙肝等病因导致的肝硬化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情况可能因感染途径等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患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等是导致肝硬化的常见原因,而这些生活方式因素会进一步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病,逐渐发展为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也会进展为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形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病史:有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病等病史的患者,发生肝硬化进而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较高。
发病机制: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使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血管压力增高,血管壁变薄,当受到外界因素(如粗糙食物、剧烈呕吐等)刺激时,曲张的静脉易破裂出血,出血量往往较大。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更易因一些诱因发生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导致出血。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大量饮酒、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应激状态是常见诱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胃黏膜屏障;大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处于应激反应,会导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胃酸分泌增加等,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
病史: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病史、有严重创伤或大手术病史等情况的患者,发生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出血的风险增加。
发病机制:上述各种诱因导致胃黏膜的防御与修复机制失衡,胃黏膜屏障遭到破坏,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作用增强,同时胃黏膜的微循环障碍等因素使得胃黏膜易发生糜烂、出血。
4.上消化道肿瘤
年龄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上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例如胃癌,高发年龄在50岁以上。
性别因素:部分上消化道肿瘤有一定性别差异,如贲门癌等,男性发病率相对可能略高,但这也与多种因素相关,并非绝对。
生活方式: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食用腌制食品等不良生活方式是上消化道肿瘤的危险因素。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腌制食品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可增加患癌风险;吸烟和酗酒会影响消化道的正常生理功能,破坏黏膜屏障,增加肿瘤发生的可能性。
病史:有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某些癌前病变,如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若长期不愈,也可能发生癌变进而导致出血。
发病机制: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相对不足,容易发生坏死、溃疡,侵蚀周围血管时引起出血;另外,肿瘤细胞侵犯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也是常见的出血原因。例如胃癌组织侵犯胃内血管,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
5.其他病因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多发生于剧烈呕吐后,由于剧烈呕吐导致腹内压和胃内压突然升高,食管下端和贲门连接处的黏膜和黏膜下层撕裂引起出血。常见于有剧烈呕吐病史的人群,如暴饮暴食后大量呕吐的患者等。
胆道出血: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胆道肿瘤等病变可引起胆道出血,血液流入十二指肠后经消化道排出。例如胆道结石反复摩擦胆管壁,导致胆管黏膜损伤出血,血液进入胆道系统后再流入肠道引起出血。患者可能有右上腹疼痛、黄疸等伴随症状,出血具有周期性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