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是由循环容量丢失致有效循环血量等减少的病理过程,常见病因有失血、失液、体液丢失等,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影响,病理生理有循环系统和组织灌注不足变化,临床表现有一般、循环功能障碍及器官功能受损表现,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关键是补充血容量和处理原发病,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定义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主要是由于大量失血、失液、体液丢失等原因,使血管内容量急剧减少,进而引起心脏前负荷不足,心输出量降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
二、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
1.失血
年龄因素:儿童可能因外伤、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导致失血,如较大儿童的外伤性脾破裂出血等;老年人可能因消化道溃疡出血、主动脉瘤破裂等原因失血,且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失血的耐受能力更差。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某些疾病导致的失血可能有一定差异,如女性的月经过多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但相对较少见。
生活方式:长期酗酒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引起消化道出血;有高危职业暴露的人群(如建筑工人等)易发生外伤失血。
病史:有出血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如血友病患者,轻微创伤即可导致严重出血,进而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
2.失液
年龄因素:婴幼儿由于体液调节功能不完善,腹泻等导致的大量失液更容易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因为婴幼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水分丢失快,且肾脏浓缩功能差。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的失液倾向,主要与引起失液的疾病相关。
生活方式:高温环境下劳作、大量出汗而未及时补充液体的人群,容易因大量失液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
病史:有胃肠道疾病导致频繁呕吐、腹泻病史的患者,如霍乱患者会出现剧烈的呕吐和腹泻,极易导致大量失液进而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
3.体液丢失:如大面积烧伤患者,大量血浆渗出,导致体液丢失,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烧伤面积越大,渗出越严重,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的风险越高。
三、病理生理变化
1.循环系统变化
初始阶段,机体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以维持重要脏器的灌注。但随着失血量或失液量的增加,这种代偿机制逐渐失效,心输出量进一步降低,血压下降。
年龄较小的患者,由于心脏储备功能较差,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心输出量的显著下降。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代偿能力也有限,在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时,心功能恶化可能更为迅速。
2.组织灌注不足
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灌注,导致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如肾脏灌注不足可引起少尿或无尿;脑灌注不足可出现神志改变,如烦躁、嗜睡甚至昏迷等。
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灌注不足更为敏感,可能更早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组织灌注不足时更容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
四、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等表现。皮肤湿冷是由于外周血管收缩,血流灌注减少所致;脉搏细速反映了心率加快以试图维持血压,但心输出量实际是降低的。
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所差异,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囟门凹陷、眼眶下陷等脱水表现;老年人可能在上述一般表现基础上,更容易出现意识模糊等中枢神经系统灌注不足的表现。
2.循环功能障碍表现
血压下降是重要指标之一,收缩压下降,脉压差减小。但在休克早期,机体的代偿机制可能使血压暂时维持正常,但脉压差已开始减小,随着休克进展,血压会进行性下降。
对于儿童,血压的变化需要结合年龄来判断,不同年龄儿童正常血压范围不同,当低于相应年龄正常血压范围时,提示可能存在休克。老年人由于基础血压可能偏高,血压下降幅度相对更明显时才被发现。
3.器官功能受损表现
肾脏功能受损时,尿量减少,成人尿量少于0.5ml/(kg·h),儿童尿量少于0.5ml/(kg·h)以下时需警惕;肝脏灌注不足可能导致肝功能指标异常;胃肠道灌注不足可出现腹胀、腹痛等表现。
儿童的各器官发育未成熟,器官功能受损的表现可能更迅速和明显,如新生儿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时,可能很快出现呼吸急促、皮肤花斑等严重表现;老年人多器官功能储备差,器官功能受损后恢复相对困难。
五、诊断要点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失血、失液等相关病史,如外伤史、出血性疾病史、腹泻呕吐史、烧伤史等。对于儿童,要询问喂养情况、有无腹泻等情况;对于老年人,要询问基础疾病史及近期是否有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2.体格检查
测量血压、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观察皮肤黏膜色泽、温度等。重点检查有无出血部位、失水征等。儿童检查时要注意其囟门、前囟等情况;老年人检查要轻柔,避免加重损伤。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情况,判断失血程度;血生化检查可了解电解质、肾功能等情况,评估内环境及器官功能;凝血功能检查对于有出血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尤为重要。
六、治疗原则(仅提及相关治疗方向,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
1.补充血容量
尽快恢复循环血容量是治疗的关键。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液体,如晶体液(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等)、胶体液(羟乙基淀粉等)。对于儿童,要注意液体的种类和速度,避免过快过多输液导致心功能衰竭;老年人则要缓慢补液,密切监测心功能等指标。
2.处理原发病
针对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控制外伤出血、治疗消化道出血、处理烧伤创面等。不同年龄、不同病因的原发病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儿童的外伤处理要更注重精细和安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管理要综合考虑其全身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