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治疗需尽快识别与评估,包括判断休克及类型、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如气道呼吸循环支持、监测生命体征;去除病因,针对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休克分别采取控制出血等、选用敏感抗菌药物等相应措施;进行器官功能支持,包括肾脏、呼吸及其他器官功能支持;预防并发症,如预防MODS和凝血功能障碍,治疗中要考虑患者多因素进行个体化循证治疗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一、尽快识别与评估
1.快速判断:通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皮肤色泽(如苍白、发绀)、脉搏(快而弱)、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30%以上)等指标快速判断是否发生休克,并明确休克的类型(如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等),不同类型休克有其相应的诱发因素及表现特点,例如低血容量性休克多因大量失血、失液等引起,感染性休克常由严重感染导致,需依据具体情况精准识别。对于儿童患者,因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更要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囟门情况等,婴儿囟门凹陷等可能提示脱水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
2.评估病情严重程度:除上述基本生命体征外,还需评估尿量(成人尿量<0.5ml/(kg·h)提示肾灌注不足)、乳酸水平(乳酸升高提示组织低灌注)等指标,乳酸水平升高幅度越大往往提示病情越重,这些指标对于准确判断休克的严重程度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患者的尿量等指标正常范围不同,儿科患者需依据年龄对应判断尿量是否在正常范围区间内。
二、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1.气道、呼吸与循环支持: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保证呼吸功能。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是关键,对于低血容量性休克需快速输入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进行扩容,严重时可输入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但需注意胶体液的使用适应证和禁忌证;感染性休克在扩容基础上可能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等)来维持血压,改善组织灌注,不同类型休克在循环支持方面有不同的药物选择和调整策略,要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对于儿童患者,静脉通路建立需特别小心,选择合适的血管并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血管,根据儿童体重等计算补液量和补液速度。
2.监测生命体征: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等生命体征,儿童患者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等特点,体温监测更为频繁和重要,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时发现体温异常并处理,因为体温波动可能提示病情变化或感染等情况。同时,要动态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变化,若患者意识由模糊转为昏迷,往往提示病情加重,需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三、去除病因
1.低血容量性休克:积极控制出血(如外伤患者进行止血包扎、手术止血等),对于失液患者补充丢失的液体量,明确导致失液的原因并针对性处理,例如因呕吐、腹泻导致的失液需控制呕吐、腹泻症状,恢复患者的体液平衡。儿童患者因外伤等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要特别注意外伤部位的妥善处理,同时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在处理病因时避免对儿童造成额外的不良影响。
2.感染性休克: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如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迅速进行病灶引流(如脓肿切开引流等),清除感染灶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重要环节,不同部位的感染有不同的引流和抗感染策略,需严格按照循证医学指南进行操作。对于儿童感染性休克,要注意儿童的免疫力特点和常见感染病原体,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同时关注儿童感染后的全身反应和器官功能影响。
3.心源性休克:针对心脏本身的病变进行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再灌注治疗(溶栓或介入治疗),对于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休克需纠正心律失常,根据具体的心脏疾病类型采取相应的病因治疗措施,儿童心源性休克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往往病情危急,需快速识别病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如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心源性休克需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后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四、器官功能支持
1.肾脏功能支持:保证足够的肾灌注以维持肾功能,若出现急性肾损伤迹象,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但需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对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影响,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等)变化,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儿童的肾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使用利尿剂等药物时更要谨慎评估其肾毒性和对肾功能的影响。
2.呼吸功能支持:严重休克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维持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在正常范围,对于儿童机械通气患者,要注意呼吸机参数的调整需更精准地符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如潮气量、呼吸频率等的设置要依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进行个体化调整,同时要注意防止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3.其他器官功能支持:关注肝脏、胃肠道等器官功能,出现功能异常时采取相应的支持措施,例如维持肝脏灌注、保护胃肠道黏膜等,儿童患者各器官功能相对脆弱,在进行器官功能支持时要充分考虑其器官发育情况和耐受能力,采取更温和且有效的支持手段。
五、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通过及时有效的休克治疗,维持各器官灌注,预防MODS的发生,因为休克若不能得到及时控制,极易引发MODS,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各器官功能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干预。儿童患者由于自身的生理脆弱性,更要注重早期预防MODS,加强各器官功能的保护和监测。
2.预防凝血功能障碍:休克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紊乱,需监测凝血指标,必要时给予抗凝或止血等治疗,如使用肝素抗凝(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或补充凝血因子等,不同类型休克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不同,处理方式也有差异,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精准处理,儿童患者的凝血功能与成人不同,在处理凝血功能障碍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
总之,休克治疗时要遵循尽快识别评估、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去除病因、器官功能支持以及并发症预防处理等一系列原则,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严格依据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提高休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