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通常需做急诊内镜检查,时机选择依出血急性期或高危患者情况而定,其有诊断价值可明确出血病灶、评估再出血风险,还有治疗作用可止血,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女性进行急诊内镜检查时需考虑各自特殊情况。
一、急诊内镜检查的时机选择及依据
出血急性期:一般建议在出血发生后24-48小时内进行急诊内镜检查。此时进行内镜检查,能较为清晰地观察到上消化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因为在出血活动期,病变部位的血迹等情况相对容易被发现,有助于明确出血的病因。例如,研究表明,在出血急性期进行急诊内镜检查,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常见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诊断阳性率较高。
对于高危患者: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出血症状,如大量呕血、黑便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应尽早进行急诊内镜检查。这类高危患者病情变化快,早期明确出血原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至关重要。比如,对于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导致大量出血的患者,及时通过急诊内镜明确曲张静脉的情况,并可同时进行止血治疗,如注射硬化剂、套扎等,能有效挽救患者生命。
二、急诊内镜检查的诊断价值
明确出血病灶
消化性溃疡:可以清晰看到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有血管暴露等情况,从而判断溃疡是否为活动出血病灶。例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内镜下可观察到溃疡面有新鲜血迹附着,或可见血管残端,提示有继续出血的风险。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能直接观察到曲张静脉的程度、部位,以及是否有红色征等,红色征提示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可能性较大。
Mallory-Weiss综合征:可发现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的部位和程度。
评估再出血风险:通过内镜检查可以对出血病灶进行风险评估,比如对于消化性溃疡,根据溃疡基底的血管情况等判断再出血风险高低。如果溃疡基底可见裸露血管,那么再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急诊内镜检查的治疗作用
止血治疗
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可以采用内镜下止血方法,如注射肾上腺素盐水、应用止血夹夹闭出血血管等。研究显示,内镜下止血治疗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止血有效率较高,能明显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
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除了上述提到的注射硬化剂、套扎等方法外,还可以使用组织胶注射等方式进行止血,这些内镜下治疗手段在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特殊人群的情况考虑
老年患者: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进行急诊内镜检查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确保检查过程的安全。对于老年患者,急诊内镜检查有助于及时明确出血病因,因为老年患者的出血病因可能较为复杂,如可能同时存在消化性溃疡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情况,内镜检查能准确判断。
儿童患者: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进行急诊内镜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性。儿童的上消化道黏膜相对娇嫩,要避免过度操作导致黏膜损伤加重。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畸形等有关,急诊内镜检查可以明确病因,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例如,对于先天性食管裂孔疝导致出血的儿童,内镜检查能清晰发现疝入食管的胃黏膜情况。
妊娠女性:妊娠女性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进行急诊内镜检查需要谨慎。要充分权衡检查对妊娠的影响以及明确出血病因对母婴安全的重要性。一般会在保障妊娠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内镜检查,通过内镜明确出血原因,如是否为消化性溃疡等情况,然后采取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