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有推动、温煦等作用,血能营养滋润全身;气虚是元气不足致气的功能减退,有全身、防御等方面表现;气血关系密切,气能生、行、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虚可致血虚等,血虚又加重气虚,临床需综合考虑气血关系辨证论治。
一、气血的概念及组成
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源于先天之精气(由父母遗传而来)、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获得)和吸入的清气(由肺从自然界吸入)。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例如,气的推动作用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以及津液的代谢等;温煦作用能维持人体正常的体温和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血: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素问·五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即血液输送到相应的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气虚的概念及表现
气虚的定义:气虚是指人体的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功能减退,从而出现一系列虚弱的病理状态。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如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导致气的生成不足)、久病耗伤、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
气虚的常见表现
全身症状:气短懒言,说话声音低微,神疲乏力,容易疲倦,这是因为气的推动功能减弱,机体功能活动处于相对低下的状态。例如,老年人由于脏腑功能衰退,往往更容易出现气虚表现,感觉全身无力,活动耐力下降。
防御功能减退:容易感冒,因为气的防御作用减弱,不能有效地抵御外邪的入侵。对于儿童来说,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不当导致气虚,也会频繁感冒,影响生长发育。
固摄作用失常:可能出现自汗(白天不自主地出汗)、二便失禁(如小便频数、余沥不尽,大便滑脱不禁等)、脏器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这是由于气的固摄作用减弱,不能固摄津液、二便和维持脏器的正常位置。比如,女性在多产、年老体衰等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子宫脱垂等脏器下垂的气虚表现。
气化功能失常:可能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出现水肿,特别是眼睑、下肢等部位的浮肿,这是因为气的气化功能减弱,不能正常推动津液的代谢和排泄。
三、气血与气虚的关系
气能生血,血液的生成离不开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如果气虚,就会影响血液的生成,导致血虚,出现面色萎黄、唇甲苍白等血虚症状。例如,脾胃气虚的患者,由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弱,气的生成不足,进而影响血液的生成,可出现气血两虚的表现。
气能行血,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若气虚则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不足,可导致血瘀,出现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往往存在气虚的基础,容易出现气虚血瘀的情况,影响心脑的血液供应。
气能摄血,气对血液具有固摄作用,防止血液溢出脉外。若气虚则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可导致各种出血,如皮下瘀斑、便血、尿血、崩漏等。例如,更年期女性由于内分泌紊乱等因素,加上可能存在的气虚,容易出现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症状。
血为气之母,血是气的载体,气依附于血而存在。血虚则气亦虚,因为血液亏虚,不能充分滋养气,导致气的功能减退。如慢性失血的患者,长期血虚可逐渐出现气虚的表现,出现头晕、乏力、气短等症状。
总之,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动力,气虚是气的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状态,二者密切相关,气虚可导致血虚等病理变化,而血虚又可加重气虚,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要综合考虑气血的关系,进行辨证论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