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热是外感热邪入血或情志化火致血行异常,有热象、出血、局部等表现,舌象红绛、脉数有力,需食清凉滋润品、避受热及情志过激;气血虚是气与血不足,有气虚、血虚及全身虚弱表现,舌象淡白、脉细弱,要食补气血食物、注意休息与适度运动。
一、定义与病因
血热
血热是指外感热邪入血中,血行加速而异常,表现为出血、发瘀等的病理状态。多因外感热邪,或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等致热入血分。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若有外感热邪侵袭史或情志长期抑郁不舒等情况易出现。
从中医理论角度,血热可因外界温热之邪直入血分,或者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如肝郁化火,火热之邪内迫血分。
气血虚
气血虚是气与血两者都不足的病理状态。气的生成不足、耗散过多,或血的生成不足、失血过多等均可导致。常见于体质虚弱者,尤其年老体弱者、长期慢性疾病患者等。比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脏腑功能衰退,气的生成和血的化生能力减弱;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群,身体长期处于损耗状态,易出现气血虚。
二、症状表现
血热
热象表现:常见身热夜甚,午后及夜间发热明显,皮肤潮红,伴有口渴但饮水不多、喜冷饮等表现。不同年龄段可能有不同体现,儿童若为外感热邪致血热,可能除发热外,还可见烦躁不安;成年人若因情志化火致血热,可能有情绪急躁等表现。
出血表现:可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吐血、便血等,血色多鲜红,量较多。例如皮肤可能出现紫癜,颜色较红。
局部症状:皮肤瘙痒、疹点密集等,小儿皮肤较为娇嫩,若血热则皮肤瘙痒等症状可能更易凸显,且疹点表现可能更明显。
气血虚
气虚表现:气短、乏力,活动后症状加重,语音低微等。老年人气虚明显时,日常活动稍多就会感觉气喘吁吁、没力气;女性若气血虚,在经期后可能更易出现气短乏力情况。
血虚表现: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儿童气血虚时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面色不佳、精神不振;女性气血虚可能在月经周期、经量等方面有异常表现,如月经量少、色淡等。
全身虚弱表现:畏寒怕冷(但一般体温无明显升高),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等。老年人气血虚后,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弱,更易感受外邪而感冒。
三、舌象脉象区别
血热
舌象:舌质红绛,舌苔少或无苔。因为血热内盛,耗伤阴液,所以舌质表现为红绛,阴液不足则舌苔少或无苔。
脉象:脉数有力。热邪在血分,气血运行加速,故脉搏跳动频数且有力。
气血虚
舌象:舌质淡白,舌苔薄白。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舌,所以舌质淡白,舌苔呈现薄白状。
脉象:脉细弱。气不足以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血不足则脉道不充,故脉象细弱。
四、调理与注意事项
血热
饮食上宜食清凉滋润之品,如绿豆、苦瓜、雪梨等,避免食用辛辣、温热、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羊肉等。不同人群饮食注意有所不同,儿童应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且有清热作用的食物;老年人则要注意饮食清淡,根据自身消化功能适当选择清热食物。
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受热,夏季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过激。儿童要注意夏季防暑,穿着适宜;老年人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保持情绪稳定。
气血虚
饮食上多吃补气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猪肝、菠菜等。儿童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气血作用的食物,但要注意食物的安全性和适宜性;老年人饮食要营养均衡,可选择易消化的补气血食物,如红枣粥等。
生活中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老年人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安排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劳作。同时,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太极拳、散步等,有助于气血的流通,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耗伤气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