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表现为全身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及脏腑功能相关的脾胃气虚(食欲不振等)、肺气虚(咳嗽无力等);血亏表现为面色及肌肤面色萎黄、肌肤甲错及头目及肢体头晕眼花、肢体麻木,且气虚血亏常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
一、气虚的表现症状
(一)全身表现
气短懒言:气虚者呼吸功能减弱,气体交换不足,导致自觉气短,说话时声音低微、懒得多说话,这是因为气的推动功能减弱,无法很好地推动机体的生理活动。例如,一些年老体弱且存在气虚情况的人,日常活动量稍大就会明显感觉气短,说话也有气无力。
神疲乏力:由于气不足,不能充分滋养机体,使人感到精神疲惫,身体没有力气,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比如气虚的人即使经过短暂休息,仍会觉得浑身乏力,难以恢复到正常的精力状态。
自汗:气有固摄汗液的作用,气虚时固摄失职,汗液不循常道外泄,表现为白天不活动也容易出汗,活动后出汗加重。尤其在儿童中,如果存在气虚情况,可能在睡眠中也会出现自汗现象,这是因为儿童脏腑娇嫩,气相对不足,固表功能较弱。对于女性在产后等气血消耗较大的时期,也容易出现气虚自汗的情况,是由于产后身体虚弱,气的生成和固摄功能受到影响。
(二)脏腑功能相关表现
脾胃气虚: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则运化功能失常,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表现为食量减少,进食后腹胀不适,大便溏稀等症状。长期脾胃气虚还会导致身体消瘦,因为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在老年人中,脾胃功能本身逐渐衰退,若再存在气虚情况,脾胃气虚的表现会更为明显,影响营养的摄取,进而影响整体健康状况。
肺气虚: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则呼吸功能减弱,表现为咳嗽无力,痰液清稀,易反复感冒。因为肺卫不固,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所以容易受到外邪侵袭而感冒。儿童肺脏娇嫩,肺气虚时更容易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对于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肺气虚会使病情更容易反复发作,加重病情进展。
二、血亏的表现症状
(一)面色及肌肤表现
面色萎黄:血液不足不能上荣于面,导致面色呈现萎黄色,没有光泽。这是血亏比较常见的外在表现,从外观上看面部肤色显得暗淡、发黄,缺乏红润色泽。在女性月经不调、经量过多导致血亏时,面色萎黄的表现较为突出;对于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由于长期失血或营养吸收障碍导致血亏,也会出现面色萎黄的情况。
肌肤甲错:血亏不能濡养肌肤,使肌肤失于滋养而变得干燥、粗糙,甚至出现如同鳞片一样的改变。这种情况在一些慢性疾病后期,长期血亏的患者身上较为常见,由于血液长期亏虚,不能很好地滋养皮肤组织,导致皮肤状态变差。
(二)头目及肢体表现
头晕眼花:脑为髓海,依赖血液的滋养,血亏则脑失所养,出现头晕的症状,同时眼睛也会因为血液不足而视物昏花。例如,女性在生理期经量过多导致血亏时,容易出现头晕眼花的情况;对于贫血患者,无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导致血亏,都常常会有头晕眼花的表现,这是因为脑部和眼部的血液供应不足。
肢体麻木:血不能濡养经络,会出现肢体麻木的感觉,尤其是在手足部位较为明显。当血亏时,经络得不到充足的血液灌溉,就会出现感觉异常,表现为麻木。在老年人中,随着年龄增长,气血逐渐不足,血亏情况相对常见,更容易出现肢体麻木的症状,而且可能会因为血液循环不畅等因素,使麻木症状加重。
气虚血亏往往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上述症状在具体人群中可能会因为个体的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气虚血亏可能更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喂养不当等有关;女性由于生理上有月经、妊娠、分娩等过程,更容易出现气虚血亏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调理;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脏腑功能衰退,气虚血亏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生活中要注重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等方式来调节气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