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型肺炎病人卧位选择需根据具体情况,仰卧中凹位是常用体位,头胸部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可改善呼吸循环;病情不同可动态调整卧位,病情轻可适当调整为半卧位,重时严重呼吸困难可考虑端坐位;儿童病人调整卧位要轻柔防损伤、观察皮肤,老年病人调整动作缓慢轻柔、密切监测心血管功能变化。
一、仰卧中凹位
1.具体姿势
应将病人头胸部抬高约10°-20°,下肢抬高约20°-30°。头胸部抬高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从而保证重要脏器的氧气供应;下肢抬高可以促进静脉血回流,增加心输出量,对于休克型肺炎病人,心输出量的增加有助于维持血压和重要脏器的灌注。
对于儿童休克型肺炎病人,同样适用仰卧中凹位,但需注意调整抬高的角度相对成人可适当调整,以患儿舒适且能达到改善循环和呼吸的效果为准。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情况精细调整体位角度,确保静脉回流和呼吸功能的改善。比如,对于较小的婴儿,头胸部抬高幅度可能在5°-10°,下肢抬高幅度在10°-15°,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等情况来调整体位。
2.优势及作用机制
这种体位可以改善呼吸和循环功能。从呼吸方面看,头胸部抬高使膈肌下降,胸腔容积扩大,有利于肺的扩张,增加肺活量,改善缺氧状态;从循环方面看,下肢抬高促进静脉回流,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多,能提升血压,保证脑、心等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有研究表明,采用仰卧中凹位能有效改善休克型肺炎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增加平均动脉压、提高心输出量等,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
二、根据病情动态调整卧位
1.病情较轻时的调整
如果休克型肺炎病人病情相对较轻,在仰卧中凹位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调整为半卧位。半卧位时,上身抬高30°-50°,这样可以使膈肌下移,进一步改善呼吸功能,同时也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对于成年病人,半卧位有助于减轻肺部淤血,促进痰液排出,降低肺部感染的进一步加重风险。对于儿童休克型肺炎病人,病情较轻时可采用半卧位,但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体位过高导致患儿不适或呼吸不畅。要根据儿童的耐受情况来调整半卧位的角度,一般从30°开始逐渐调整,观察患儿的反应。
2.病情较重时的特殊情况
当休克型肺炎病人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等情况时,可能需要采取端坐位。端坐位时,病人坐在床上,身体前倾,上肢伏于床上小桌,这样可以使胸廓辅助呼吸肌易于运动,增大胸腔容量,改善呼吸困难。但对于休克型肺炎病人,采取端坐位时要注意防止病人滑落,同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对于儿童休克型肺炎病人,一般较少采用端坐位,除非病情非常严重且其他体位无法改善呼吸状况,但需谨慎操作,确保安全。在调整卧位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血压等变化,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灵活调整卧位,以达到最佳的呼吸和循环支持效果。
三、不同人群的卧位注意事项
1.儿童休克型肺炎病人
儿童的骨骼、肌肉等发育尚未完善,在调整卧位时要特别轻柔,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要选择合适的支撑物来保持体位,比如使用合适高度的枕头来抬高头胸部和下肢。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皮肤情况,防止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导致压疮。因为儿童皮肤娇嫩,长时间受压容易出现皮肤损伤,所以要定时为儿童变换体位的局部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
2.老年休克型肺炎病人
老年病人往往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等情况。在调整卧位时动作要缓慢、轻柔,避免快速变动体位引起头晕等不适。对于老年休克型肺炎病人,仰卧中凹位的角度调整要适中,既要保证改善循环和呼吸功能,又要避免因角度过大导致病人不适或加重基础疾病的症状。同时,要注意观察老年病人的心血管功能变化,因为老年病人心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弱,体位的改变可能对血压等产生较大影响,所以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