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水分)、规律作息与运动(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以及针对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采取相应注意事项来改善排便情况,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一、饮食调整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各类蔬菜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如菠菜、西兰花等,每100克菠菜约含2.2克膳食纤维,西兰花每100克含约1.6克膳食纤维;水果方面,苹果(带皮)每100克含约2.4克膳食纤维,香蕉每100克含约2.6克膳食纤维等。应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蔬菜和水果,一般成年人每天蔬菜摄入量可在300~500克,水果摄入量在200~300克。
2.保证充足水分:充足的水分有助于软化粪便,利于排便。成年人每天建议饮用1500~2000毫升水,可分多次饮用,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不同年龄人群有差异,儿童根据年龄不同,每天需保证800~1600毫升左右的水分摄入;老年人因身体机能变化,也应适量多饮水,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给心脏等器官带来负担,可少量多次饮用。
二、规律作息与运动
1.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的蠕动节律。成年人应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按时上床睡觉和起床。儿童需要充足的睡眠来促进身体发育和肠道功能正常,婴儿一般每天需睡12~16小时,幼儿11~14小时,学龄儿童10小时左右;老年人也应保持相对规律的作息,每天睡眠时长可在7~9小时,有利于肠道生物钟的稳定。
2.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对于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为每小时4~6公里,每次可快走30分钟左右,每周5次;也可选择慢跑等运动方式。儿童应保证每天有适量的活动时间,如每天至少1小时的户外活动,可选择跑步、跳绳等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和身体发育。老年人可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如散步,速度不宜过快,每次15~30分钟,每天1~2次,既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又能增强体质,同时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不适。
三、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1.定时排便:每天尽量在固定时间去排便,比如早餐后30分钟左右,利用人体的生物钟,促进肠道形成排便反射。儿童应在家长引导下逐渐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一般可选择饭后一段时间,帮助建立规律的肠道活动。老年人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对固定的时间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培养排便反射。
2.排便时集中注意力:排便时应避免distractions,如不要在排便时玩手机等,集中注意力有助于顺利排便。对于儿童,家长要引导其正确的排便行为,避免分散注意力影响排便过程;老年人也要注意在排便时保持专注,以促进顺利排便。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便秘需特别注意饮食中保证足够的营养和膳食纤维摄入,同时避免过度食用精细加工食品。比如不要让儿童过多食用薯条、蛋糕等精细高糖食品。运动方面要保证充足的活动量,家长可陪同儿童进行适合的运动。在排便习惯培养上,家长要耐心引导,不要强迫儿童排便,但要帮助其建立规律的排便时间。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肠道功能减退等情况,除了上述饮食、运动、排便习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外,还要注意避免因疾病服用可能导致便秘的药物,如果因病情需要服用这类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同时采取预防便秘的措施。同时,老年人在运动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因运动不当导致意外。
3.孕妇:孕妇由于子宫增大压迫肠道等原因容易发生便秘。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多吃一些全麦食品、蔬菜等。运动方面可选择散步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排便时要注意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影响胎儿。如果便秘情况严重,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安全的措施缓解,避免自行滥用泻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