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卵管妊娠主要原因包括输卵管病变(输卵管黏膜炎致管腔变窄、纤毛受损影响受精卵运行,输卵管周围炎致输卵管扭曲粘连阻碍受精卵移动)、输卵管发育不良或功能异常(发育不良致形态结构异常干扰受精卵运行,功能异常因神经体液调节因素影响输卵管蠕动等)、受精卵游走(受精卵移行过长在对侧输卵管着床)、其他因素(辅助生殖技术致输卵管妊娠发生率增加,宫内节育器避孕失败使受精卵易在输卵管着床)。
输卵管黏膜炎
感染因素: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病原体感染输卵管,可引起输卵管黏膜炎。炎症可使输卵管黏膜皱襞粘连,管腔变窄,或使纤毛功能受损。例如,有研究表明,女性有不洁性生活史等情况时,更容易感染相关病原体,进而引发输卵管黏膜炎。在年龄方面,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相对更易发生输卵管感染,因为此阶段女性生殖系统相对活跃,且可能有更多性接触机会。
影响受精卵运行:当输卵管黏膜出现炎症改变后,受精卵在输卵管内的运行会受到阻碍。因为管腔变窄、纤毛功能受损会影响受精卵向宫腔方向的正常移动,使受精卵在输卵管内着床发育,从而导致输卵管妊娠。
输卵管周围炎
炎症来源:常发生在输卵管的浆膜层或浆肌层,多由盆腔炎症蔓延所致。例如,盆腔炎性疾病可波及输卵管周围,引起输卵管周围粘连。
对输卵管的影响:输卵管周围炎可造成输卵管扭曲、输卵管与周围组织粘连,影响输卵管的正常蠕动和形态。这会使受精卵在向宫腔移动过程中受到阻碍,增加输卵管妊娠的发生风险。比如,曾经有过盆腔手术史的女性,盆腔粘连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进而增加了输卵管妊娠的可能性。不同性别中,女性都可能发生盆腔炎症等情况,但性活跃的女性相对风险更高。
输卵管发育不良或功能异常
输卵管发育不良
形态结构异常:输卵管过长、肌层发育差、黏膜纤毛缺乏等都属于输卵管发育不良。例如,输卵管过长时,受精卵更容易在输卵管内停留,而无法及时到达宫腔。这种发育不良的情况可能与先天性因素有关,在胚胎发育时期就已形成,但具体的遗传等相关因素目前虽有研究探索,但尚未完全明确。
影响受精卵运行:由于输卵管本身的形态和结构异常,会干扰受精卵正常的运行速度和路径,导致受精卵在输卵管内着床,引发输卵管妊娠。
输卵管功能异常
神经体液调节因素: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可影响输卵管的蠕动等功能。例如,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异常时,可能会干扰输卵管的正常蠕动节律。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平衡,进而影响输卵管功能。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等不同阶段内分泌状态不同,输卵管功能异常的发生风险也有所差异。比如,生育期女性如果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可能更易出现内分泌紊乱相关的输卵管功能异常。
受精卵游走
受精卵在一侧输卵管受精后,经宫腔或腹腔进入对侧输卵管,称为受精卵游走。由于受精卵移行时间过长,发育增大,使受精卵在对侧输卵管内着床,从而导致输卵管妊娠。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也是导致输卵管妊娠的原因之一。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女性存在一些影响受精卵正常游走的因素,如输卵管蠕动异常等,可能会增加受精卵游走后在对侧输卵管着床的风险。
其他因素
辅助生殖技术
技术相关影响: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输卵管妊娠的发生率有所增加。例如,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中,胚胎被移植入宫腔的过程可能会对输卵管产生一定影响,或者胚胎自身的情况等因素增加了输卵管妊娠的可能性。不同接受辅助生殖技术的人群,如年龄、基础生殖健康状况等不同,发生输卵管妊娠的风险也不同。一般来说,年龄较大、有输卵管相关基础病变的女性在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后,输卵管妊娠的风险相对更高。
宫内节育器避孕失败
避孕失败机制:宫内节育器的避孕原理主要是干扰宫腔内环境,影响受精卵着床等,但如果避孕失败,受精卵在输卵管着床的概率会增加。宫内节育器避孕失败的原因可能与节育器位置异常等有关。不同使用宫内节育器的女性,由于个体差异,如子宫的形态、节育器的类型等不同,避孕失败进而发生输卵管妊娠的风险也不同。例如,子宫畸形的女性使用宫内节育器时,节育器位置异常的可能性相对较高,避孕失败风险增加,输卵管妊娠的风险也相应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