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不荣是中医病理状态,其因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血液生成致机体组织器官失养,有面色萎黄苍白、头晕眼花、肢体麻木拘挛等表现,与西医贫血等疾病相关,中医通过症状收集、舌脉表现诊断,需与气虚等鉴别,还可关联慢性疾病。
一、概念内涵
血虚不荣是中医的一种病理状态描述。从中医理论来讲,血具有营养周身的作用,当血液亏虚时,机体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滋养,就会出现“不荣”的表现。血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载体,涵盖营气等成分,能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提供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一)血液生成相关因素影响
1.年龄方面: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脾胃功能较弱,营养物质摄取不足,易影响血液生成,进而可能出现血虚不荣倾向;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尤其是脾胃运化及肝肾藏精化血功能下降,也容易导致血虚。例如,儿童若长期饮食不均衡,蛋白质、铁等造血原料摄入少,就可能引发血虚不荣;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胃肠蠕动减慢,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降低,同时肝肾精气渐亏,血的生成来源减少。
2.性别方面:女性有月经、妊娠、分娩等生理特点,月经失血、妊娠耗血、产后失血等都可能导致血虚,若血虚不能及时调理,就会出现血虚不荣状况。比如,育龄女性月经周期中经量过多时,若身体调理不当,易使血液亏虚,出现面色萎黄、头晕等血虚不荣表现;妊娠期女性若营养补充不足,也可能因胎儿生长耗血而导致自身血虚不荣。
二、临床表现及相关机制
(一)常见表现及对应机制
1.面色方面:面色萎黄或苍白,这是因为血液亏虚不能上荣于面,面部失去血液的滋养,所以面色失去红润光泽而呈现萎黄或苍白状态。从现代生理学角度看,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等成分负责携带氧气并运输营养物质到全身,血虚时血红蛋白含量等可能异常,导致面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不足,从而出现面色改变。
2.头晕方面:头晕眼花,是由于脑失所养。脑为髓海,依赖血液的濡养,血虚则髓海失养,故出现头晕、眼花等症状。在神经生理层面,脑部的正常功能维持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保证神经递质的传递、脑细胞的代谢等,血虚时脑部血液供应及营养物质输送减少,影响神经功能,导致头晕眼花。
3.肢体感觉方面:肢体麻木、拘挛,是因为血虚不能濡养筋脉。筋脉需要血液的滋养才能正常舒缩运动,血虚时筋脉失养,就会出现肢体麻木、拘挛等表现。例如,血虚不荣的人可能会感觉手脚发麻,活动不灵活,这是因为筋脉得不到足够血液滋养,其正常的运动调节功能受限。
三、相关疾病关联及影响
(一)与西医疾病的关联
1.贫血相关疾病:西医的贫血性疾病与血虚不荣有一定相关性。贫血时,人体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低于正常范围,机体各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氧和营养物质供应,类似于中医血虚不荣导致脏腑组织失养的情况。比如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类似血虚不荣的表现。
2.慢性疾病相关: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病、慢性肾病等,也可能导致血虚不荣。慢性肝病患者,肝脏合成蛋白等功能受损,影响血液生成;慢性肾病患者,肾脏排泄、内分泌等功能异常,也会干扰血液的生成、代谢等,进而出现血虚不荣的一系列症状。例如慢性肾病患者,长期蛋白尿导致营养物质丢失,同时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影响红细胞生成,出现贫血、乏力、面色萎黄等血虚不荣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
(一)中医诊断要点
1.症状收集:通过收集患者面色、头晕、肢体感觉等相关症状,以及询问月经、饮食、既往病史等情况来综合判断。比如询问女性患者月经经量、颜色等情况,了解是否存在失血过多导致血虚的可能;询问饮食情况,判断脾胃功能对血液生成的影响。
2.舌脉表现:舌质淡,脉象细弱等是常见的舌脉表现。舌质淡反映血液亏虚,不能充分充盈舌质;脉象细弱是因为血虚,脉道不充,气血运行无力,所以脉来细软无力。
(二)与其他相似病理状态鉴别
需与气虚等病理状态鉴别。气虚主要表现为气短、乏力、自汗等气的推动、固摄等功能减退的表现,而血虚不荣主要以面色萎黄、头晕、肢体麻木等营养不足表现为主。当然,在临床中也可能出现气血两虚的情况,即既有气虚又有血虚的表现,需要综合进行鉴别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