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异物取出术有术前准备、麻醉方式选择、手术操作过程,术后需观察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和抗感染治疗,可能出现出血、气胸、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儿童患者要关注心理和术后恢复,老年患者要考虑基础疾病影响和术后恢复。
1.术前准备
完善检查:通过胸部X线、CT等检查明确异物的位置、形状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检查的选择和解读需综合考虑。例如,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结构特点,在X线检查时要注意辐射防护,同时结合临床表现来准确判断异物情况;成人患者则根据具体病史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
患者准备:患者需禁食禁水,避免术中呕吐引起误吸。对于合作的成人患者要做好心理安抚,儿童患者要取得家属的配合,确保患者在合适的状态下接受手术。
2.麻醉方式选择
成人:一般可采用局部麻醉联合静脉麻醉,局部麻醉可通过喷雾等方式对咽喉部进行表面麻醉,减少患者的不适感,静脉麻醉则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便于手术操作。
儿童:多采用全身麻醉,因为儿童难以配合手术,全身麻醉能保证手术在无菌、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如呼吸、循环系统的管理,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剂量。
3.手术操作过程
间接喉镜下异物取出术:适用于位于喉部的异物。医生通过间接喉镜暴露喉部,然后用异物钳将异物取出。操作时要轻柔准确,避免损伤喉部组织。
直接喉镜下异物取出术:对于喉部异物或部分气管异物,可通过直接喉镜进入喉部或气管,直视下用异物钳取出异物。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确保气道通畅。
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是最常用的方法。将支气管镜经口或鼻插入气管、支气管,找到异物后,用异物钳等工具将异物取出。对于不同位置、不同形状的异物,要采用相应的取出技巧。例如,对于活动性异物,要准确夹住异物的合适部位;对于嵌顿较紧的异物,要谨慎操作,避免将异物推得更深或损伤支气管黏膜。
术后注意事项
1.患者观察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不稳定,要更频繁地观察。例如,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是否正常,有无呼吸困难的表现等。
呼吸道情况:注意患者有无咳嗽、咳痰,痰液的颜色、量等情况。如果患者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要及时处理。
2.饮食护理:患者麻醉清醒后,若无吞咽困难等情况,可逐渐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然后过渡到正常饮食。但要注意避免食用过硬、易误吸的食物。儿童患者的饮食要特别注意,选择柔软、易消化的食物,防止再次发生误吸。
3.抗感染治疗:根据手术情况和患者的感染风险,必要时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但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抗生素。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
并发症及处理
1.出血
原因:可能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损伤了支气管黏膜等引起。
处理:少量出血可观察,给予止血药物等治疗;如果出血较多,要及时进行止血处理,必要时再次进行支气管镜检查进行止血。
2.气胸
原因:在支气管镜操作过程中,可能导致肺泡破裂引起气胸。
处理:少量气胸可密切观察,让患者休息,等待自行吸收;大量气胸则需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等治疗。
3.肺部感染
原因:由于异物长期存在导致支气管堵塞,术后局部防御功能下降等引起。
处理:给予抗感染治疗,同时加强呼吸道护理,如定期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咳痰等,促进痰液排出,控制肺部感染。
不同人群的特殊考虑
1.儿童患者
心理方面:儿童对手术往往有恐惧心理,家属要在术前术后给予充分的心理安抚,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要采用更温和、亲切的方式与儿童沟通,缓解其紧张情绪。
术后恢复:儿童的呼吸道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仍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要密切观察儿童的饮食和精神状态,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老年患者
基础疾病影响: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手术前后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例如,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维持血压、心率的稳定;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治疗,预防因手术引起基础疾病的加重。
术后恢复:老年患者的机体恢复能力较弱,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同时考虑老年患者的消化功能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