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是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的出血,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等,临床表现有呕血与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等,诊断方法包括胃镜检查、血常规、大便隐血试验等,治疗原则有一般急救措施、补充血容量、止血治疗(药物、内镜、手术),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女性及有基础疾病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常见病因
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其中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更易发生出血。溃疡侵蚀血管可引起破裂出血,比如胃酸和胃蛋白酶对溃疡部位的持续侵袭,使得溃疡底部的血管暴露并破裂出血。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血管压力增高,容易破裂出血。例如,肝硬化患者肝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使得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进而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这种出血通常较急且量大。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大量饮酒、严重创伤、手术等因素引起。胃黏膜受到损伤,出现糜烂和出血,比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
胃癌: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相对不足,容易发生坏死、溃疡,侵蚀血管引起出血。
临床表现
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量大且速度快时,可呕出鲜血或暗红色血块;出血量较少或速度较慢时,血液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被消化酶分解,排出的粪便呈黑色,即柏油样便。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口渴、晕厥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尿量减少等。比如出血量超过循环血容量的20%以上时,就可能出现休克相关表现。
贫血:急性大量出血后可出现贫血,患者可表现为面色苍白、睑结膜苍白等。慢性小量出血时,患者可能逐渐出现贫血症状。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的病变,明确出血的部位和原因,还可以在胃镜下进行止血治疗。例如,能清晰看到溃疡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有血管暴露等情况。
血常规:可了解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情况,判断贫血的程度。出血后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等会逐渐下降。
大便隐血试验:若试验呈阳性,提示消化道有出血。
治疗原则
一般急救措施: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尿量等。
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的失血情况补充液体和血液制品,纠正休克,维持有效血液循环。比如快速输入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或胶体溶液等。
止血治疗
药物止血: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可以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止血,有利于溃疡面的愈合;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药物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出血。
内镜下止血:如胃镜下发现出血病灶,可采用注射止血、电凝止血、金属钛夹钳夹止血等方法进行止血。
手术治疗:对于经内科积极治疗无效的严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比如胃大部切除术等,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
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比如可能没有明显的呕血或黑便,而以意识障碍、晕厥等为首发表现。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因为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对失血和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同时,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或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儿童: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相对较少见,常见病因可能有食管异物、胃溃疡(较少见)等。儿童对失血的耐受性更差,一旦发生出血,应迅速采取措施补充血容量,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安抚,尽量采用温和、有效的检查和治疗手段,避免过度刺激儿童。
女性:女性患者在考虑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时,要注意与生理期等因素导致的出血相鉴别。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如妊娠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等特殊情况时的处理要更加谨慎,既要考虑止血治疗,又要兼顾胎儿等情况。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除了针对出血进行治疗外,还要积极治疗肝硬化本身。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在出血控制后要注意预防溃疡复发,调整生活方式和用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