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疾病具有病因与发病机制多样性,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均可影响;症状表现复杂,有月经、阴道、下腹部等异常表现;诊断方法多元,包括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具个体差异性,会依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生育需求、年龄等因素进行不同治疗。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多样性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妇科疾病有差异。青春期女性可能因内分泌失调出现月经不调等问题,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其发病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紊乱有关,受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影响,遗传因素占比较大,约60%-70%的患者有家族聚集性;更年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易患老年性阴道炎,这是因为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乳酸菌减少,其他病菌容易滋生。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内分泌,增加妇科疾病风险。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可能导致月经紊乱,因为精神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使激素分泌失衡;不洁性生活是引起盆腔炎等疾病的重要因素,性生活时不注意卫生,病原体容易侵入生殖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可引起盆腔炎性疾病。
病史因素: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易患宫腔粘连等疾病,如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内膜受损,基底层破坏,导致宫腔部分或完全粘连,这是因为手术创伤使子宫内膜修复障碍,纤维组织增生。
二、症状表现复杂
月经异常:包括月经周期改变,如月经周期缩短至21天以内或延长至35天以上;月经量异常,过多可表现为每次月经失血量超过80ml,过少可少于20ml;月经经期异常,经期延长超过7天或缩短至3天以内等。例如子宫肌瘤患者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是因为肌瘤使子宫体积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且影响子宫收缩,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增多。
阴道异常:可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异常,如白带增多、颜色改变(发黄、绿色等)、性状改变(呈豆腐渣样、泡沫样等),伴有异味。外阴瘙痒也是常见症状,如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分泌物呈豆腐渣样,外阴瘙痒剧烈,这是由于假丝酵母菌在阴道内大量繁殖,刺激外阴皮肤黏膜引起炎症反应。
下腹部症状:下腹部疼痛较为常见,盆腔炎患者可出现下腹部持续性疼痛,活动或性交后加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有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下腹痛,这是因为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在月经周期中出现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
三、诊断方法多元
妇科检查:包括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及附件的检查,通过视诊观察外阴有无红肿、溃疡等,阴道检查了解阴道黏膜情况、分泌物性状等,宫颈检查观察宫颈大小、形态、有无糜烂、赘生物等,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子宫及附件的大小、形态、有无压痛等。例如通过妇科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盆腔炎,若子宫压痛、附件区增厚压痛则高度怀疑盆腔炎。
实验室检查:常见的有白带常规检查,可检测阴道清洁度、有无病原体感染等;性激素六项检查,包括雌二醇、孕酮、睾酮、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泌乳素,用于评估内分泌功能,辅助诊断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25等,有助于卵巢癌等妇科肿瘤的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观察子宫、卵巢的形态、大小、有无占位性病变等,如子宫肌瘤在B超下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结节;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对于子宫腺肌病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病灶范围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四、治疗具有个体差异性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对于轻度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采用局部用药治疗,如克霉唑栓剂等;而对于严重的盆腔炎,可能需要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因为严重盆腔炎病情进展快,全身用药能更快控制感染。
考虑患者生育需求: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子宫肌瘤患者,若肌瘤较小且位置不影响受孕,可采取保守治疗,定期复查;若肌瘤较大影响受孕或有流产风险,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但手术方式会尽量选择对子宫肌层破坏小的术式,如子宫肌瘤剔除术,以保留子宫的生育功能;而对于无生育需求的子宫肌瘤患者,若肌瘤较大引起严重症状,可考虑子宫切除术。
年龄因素:更年期女性若患有良性妇科疾病,在治疗时会更多考虑激素替代治疗的风险与受益,因为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低,一些疾病可能与雌激素缺乏有关,但使用激素替代治疗需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等;而年轻女性在治疗妇科疾病时会更注重保留器官功能和生育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