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急性胰腺炎有多样症状表现,腹痛多剧烈持续,恶心呕吐频繁,有中度以上发热,可出现休克表现及腹部体征,还会有全身并发症如呼吸、肾功能不全及循环系统并发症,实验室检查有血淀粉酶等升高、血钙降低、血糖升高等,影像学检查中腹部B超对早期轻症可能不敏感,腹部CT可清晰显示胰腺等情况。
一、症状表现
(一)腹痛
多数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起病即有剧烈腹痛,多位于左上腹,可向左肩及左腰背部放射,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呈持续性,伴有阵发性加剧,使用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这是因为胰腺炎症刺激及胰腺水肿、渗出等导致胰腺包膜张力增加,刺激神经末梢。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受限,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异常行为;老年患者可能腹痛症状不典型,但仍需高度重视。
(二)恶心、呕吐
患者常频繁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这是由于胰腺炎症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痉挛和蠕动紊乱。
儿童患者呕吐可能较为频繁,需注意防止误吸;老年患者呕吐时要警惕误吸风险,必要时需采取侧卧位等措施。
(三)发热
多数患者有中度以上发热,一般持续3-5天。发热是由于胰腺炎症坏死物质吸收等引起。但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进一步升高,需警惕继发感染可能,如胰腺脓肿、腹腔感染等。
儿童发热时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老年患者发热可能提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感染风险更高。
(四)休克表现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出现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这是因为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或者胰腺坏死出血导致血容量丢失等。
儿童休克进展可能较快,需及时识别并干预;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休克时病情变化更为复杂,需迅速评估和处理。
(五)腹部体征
腹部压痛明显,常与腹痛程度不相称,伴有腹肌紧张、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若出现Grey-Turner征(腰部、季肋部和下腹部皮肤出现蓝-绿-棕色大片瘀斑)或Cullen征(脐周皮肤青紫),提示胰腺有出血坏死。
儿童腹部体征可能因儿童不配合检查而表现不典型,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老年患者腹部体征可能因机体反应性降低而相对不明显,但仍要仔细查体。
二、全身并发症表现
(一)呼吸功能不全
可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这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肺部血管通透性增加,肺间质水肿,影响气体交换。严重时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儿童呼吸功能储备相对较差,发生呼吸功能不全时病情进展可能更快;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肺部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发生呼吸功能不全时预后可能更差。
(二)肾功能不全
表现为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等。主要是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肾灌注减少,以及炎性介质对肾脏的直接损伤。
儿童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肾功能不全时需特别关注肾脏的恢复情况;老年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基础,发生肾功能不全时更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
(三)循环系统并发症
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炎症刺激导致心肌受损,或者体液丢失、电解质紊乱等可引发循环系统并发症。
儿童心律失常可能与基础心脏情况及炎症应激有关;老年患者本身可能有冠心病等心血管基础疾病,炎症状态下更易诱发心血管事件。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表现相关的间接表现
(一)实验室检查
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血淀粉酶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脂肪酶升高稍晚但持续时间较长。但需注意,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血淀粉酶可能不一定显著升高,甚至可能正常,所以不能仅依靠淀粉酶来诊断,还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机体存在炎症反应。
血钙降低:当血钙低于2mmol/L时,提示胰腺坏死严重,预后不良。因为脂肪酶分解脂肪成脂肪酸,脂肪酸与血钙结合形成脂肪酸钙,导致血钙降低。
血糖升高:多数患者有暂时性血糖升高,与胰岛细胞受损、胰高血糖素释放增加等有关。
(二)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渗出等,但对于早期轻症胰腺炎可能不够敏感,且受肠道气体干扰较大。
腹部CT:是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胰腺形态、有无坏死、渗出范围等。重症急性胰腺炎在CT上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灶性肿大,密度不均,胰周脂肪间隙模糊、渗出等。儿童进行CT检查时需严格控制辐射剂量;老年患者若有肾功能不全等情况,需谨慎选择造影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