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具有独特特点,心律上表现为不规则心律及脉搏短绌;症状有心悸、气短、乏力;并发症会增加脑卒中风险和心力衰竭风险;心电图可见P波消失代之以f波且RR间期绝对不等。
不规则心律:正常心脏节律是规则的,而房颤时心房激动频率可达300-600次/分钟,且心房激动不能规律地传导至心室,导致心室律极不规则。例如通过心电图检查可发现RR间期绝对不等。这是因为心房肌纤维紊乱颤动,使得心室接收来自心房的激动没有规律,进而引起心跳快慢不一。
脉搏短绌:由于心室射血强弱不等,部分心搏输出量少不足以引起外周动脉搏动,所以会出现脉率小于心率的现象,即脉搏短绌。比如医生在触诊脉搏时会发现脉搏次数明显少于听诊心率的次数。
症状表现
心悸:患者常能感觉到心脏跳动紊乱、心慌不适,这是因为不规则的心律让患者自身能明显感知到心脏的异常跳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都可能出现,一般在活动后或情绪激动时更易察觉,年轻患者可能因生活方式影响,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诱发心悸;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等,更易出现心悸症状。
气短:患者会感觉呼吸费力、气不够用。这是因为房颤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导致机体缺氧,尤其在活动时这种气短症状会更明显。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房颤时,气短症状可能会加重,因为其本身就存在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再加上房颤的心功能影响,会进一步加重缺氧状态。
乏力:患者会感到全身疲倦、没有力气。主要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全身器官组织供血不足,不能正常维持机体的代谢需求,从而出现乏力表现。不同年龄人群乏力表现可能不同,年轻患者可能影响日常的工作和运动耐力,老年患者可能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行走、穿衣等基本活动都可能因乏力而受限。
并发症特点
脑卒中风险增加:房颤时心房内血流淤滞,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就会堵塞脑血管,引发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非房颤人群高5倍左右。年龄较大的患者(尤其是≥65岁)、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力衰竭病史等的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更高。因为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血管壁病变等因素,加上房颤导致的血栓形成,更易发生脑血管事件;高血压患者血管压力大,易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糖尿病患者本身存在血管病变基础,合并房颤时血栓形成风险进一步增加;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差,血液淤积更易形成血栓。
心力衰竭风险升高:长期房颤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改变,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房颤导致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功能,心室充盈不足,长期如此会引起心室重构,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对于本身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合并房颤,更容易诱发心力衰竭。冠心病患者本身心肌供血就存在问题,再加上房颤的心律紊乱,会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缺氧,促使心脏功能恶化,发展为心力衰竭。
心电图特点
P波消失:正常心电图中有规律的P波,而房颤时心电图上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f波,频率通常在350-600次/分钟。这是房颤在心电图上的典型特征性表现,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房颤,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基本一致,但可能因个体差异在f波的细微表现上有一定差别。
RR间期绝对不等:由于心房激动传导到心室不规则,所以心电图上RR间期(相邻两个R波之间的间距)绝对不等,这也是房颤心电图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对RR间期的测量和分析可以辅助诊断房颤以及评估房颤的病情严重程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