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常见心律失常,发病机制有折返、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临床表现有成人和儿童不同症状及体征,心电图有相应表现,诊断靠心电图等,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和预防复发,预后大多良好,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折返机制:是最常见的发病机制。在心脏内存在两条或多条传导通路,形成折返环。例如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存在快径路和慢径路,当激动在两条径路中形成折返时,就会导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
自律性增高: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某些心肌细胞自律性异常增高,自动除极速度加快,超过了正常的节律点发放冲动的频率,从而引发心动过速。
触发活动:由早期后除极或延迟后除极引起。早期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2相或3相,延迟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4相,这些异常的除极可触发异常冲动发放,导致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
症状
成人:发作时可有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低血压、心绞痛、心力衰竭等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心电图检查时发现。
儿童:小儿症状较成人更明显,常突然发作,哭闹不安、拒食,可出现面色苍白、呕吐等症状,婴儿还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等。
体征:心率快而规则,成人心率多在150-250次/分钟,儿童心率可能更快。心尖区第一心音强度恒定,颈静脉可见规律的搏动。
心电图表现
心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节律规则。
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若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则QRS波群可增宽畸形。
P波:常为逆行性(Ⅱ、Ⅲ、aVF导联倒置),有时P波与QRS波群重叠,不易辨认。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典型的心电图表现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基本可以确诊。同时,还可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电生理检查可诱发和终止心动过速,并确定其发生机制。
鉴别诊断
窦性心动过速:心率一般不超过160次/分钟,且无突发突止的特点,心电图P波为窦性。
心房扑动:心房率通常在250-300次/分钟,可呈2:1、3:1等不同比例的房室传导,心电图可见规律的锯齿状F波。
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心率多在100-250次/分钟,QRS波群宽大畸形,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可伴有房室分离等表现。
治疗与预后
治疗
急性发作期:可采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呼气)、按压颈动脉窦(注意不能双侧同时按压)、刺激咽部诱发恶心等。药物治疗可选用腺苷、维拉帕米、普罗帕酮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可采用同步直流电复律。
预防复发:对于频繁发作的患者,可长期口服药物预防,如普罗帕酮、美托洛尔等。也可考虑行导管射频消融术,这是一种根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方法。
预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经及时治疗后可缓解症状。但少数患者可能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严重并发症。儿童患者若频繁发作,可能会影响心脏功能和生长发育,需及时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由于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在治疗时应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心脏功能有明显抑制的药物。同时,导管射频消融术在儿童中的应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心脏结构特点。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需充分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选择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