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黄疸高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促进排泄;病理性由感染、溶血、胆道闭锁等引起,需针对病因治疗,可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监测,早产儿等特殊人群更需密切关注并加强护理,及时就医是关键。
一、黄疸高的定义与分类
黄疸是因胆红素代谢障碍,致使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从而使皮肤、黏膜、巩膜发黄的症状。依据发病原因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病理性黄疸则生后24小时内出现,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
二、生理性黄疸高的处理
对于生理性黄疸高的宝宝,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来促进胆红素排泄。因为宝宝摄入奶量增多后,肠道蠕动加快,能使胆红素通过粪便排出体外的量增加。例如,正常新生儿每天需喂养8-12次,生理性黄疸高时可适当增加至10-12次,通过频繁喂养,帮助宝宝排出更多胆红素,从而降低黄疸水平。
三、病理性黄疸高的常见原因及处理
感染因素:
新生儿感染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可引起病理性黄疸。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肺炎、败血症等,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感染会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当宝宝发生感染时,需要及时就医,针对感染病原体进行治疗,如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等。
对于有感染风险的宝宝,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要加强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交叉感染。比如,接触宝宝前后要洗手,保持宝宝居住环境的卫生,定期开窗通风等。
溶血因素:
母婴血型不合是引起溶血的常见原因,如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等。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时易发生ABO溶血;Rh阴性母亲孕育Rh阳性胎儿时易发生Rh溶血。溶血会导致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生过多胆红素。一旦怀疑溶血,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型鉴定、Coombs试验等。
对于有溶血风险的孕妇所生宝宝,出生后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以便早期发现黄疸高的情况并及时处理。
胆道闭锁:
胆道闭锁是导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胆道发育异常,胆汁排泄障碍,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黄疸。胆道闭锁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时机很关键,出生后2个月内是手术的黄金时间。
对于怀疑胆道闭锁的宝宝,家长要及时带宝宝就医,一旦确诊,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治疗准备。
四、黄疸高的监测方法
可以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来监测宝宝皮肤黄疸的程度,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操作简便,无创伤。一般建议在出生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等不同时间点进行监测,通过多次监测了解胆红素的变化情况。如果经皮胆红素值持续升高或达到一定数值(如足月儿血清胆红素>12.9mg/dl,早产儿>15mg/dl),需进一步进行血清胆红素测定等检查明确诊断。
五、特殊人群(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黄疸高的注意事项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其肝脏功能发育更不完善,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更弱,发生黄疸高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变化更快。对于这类宝宝,要更加密切地监测黄疸情况,一旦发现黄疸有加重趋势,要及时就医。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暖,维持宝宝体温稳定,因为体温不稳定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同时,喂养上要保证营养供给,可根据宝宝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如母乳喂养或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等,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总之,宝宝黄疸高需要家长密切关注,根据黄疸的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及时就医是关键,以确保宝宝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