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是心脏疾病总称,涵盖多种类型,病因多样,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各有不同;心肌病是异质性心肌疾病,有特定类型,病因、表现、诊断、治疗也具特点,不同人群在两者发生发展及治疗中有不同影响,且特殊人群有相应特殊情况需关注。
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包含多种类型,如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风湿性心脏病(由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引起)、先天性心脏病(胚胎发育时期心脏结构异常)等,涵盖了心脏结构、功能及血管等多方面的病症。
心肌病:是一组异质性心肌疾病,由不同病因引起心肌病变导致心脏机械和(或)心电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心室肥厚或扩张,包含扩张型心肌病(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腔扩大)、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肥厚,心室腔变小)、限制型心肌病(心室充盈受限)等特定类型心肌本身的病变。
病因差异
心脏病:冠心病主要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等因素相关,血脂异常使脂质沉积在冠状动脉管壁形成斑块,影响血管通畅;风湿性心脏病多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感染后引发自身免疫反应损伤心脏瓣膜;先天性心脏病则是胚胎发育时期母体受到病毒感染、接触放射性物质等因素干扰心脏正常发育所致。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如病毒感染后心肌免疫损伤)、中毒(酒精中毒等)等有关;肥厚型心肌病多为遗传因素导致,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限制型心肌病可能与感染性心内膜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有关。
临床表现不同
心脏病:冠心病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等,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早期可能有关节炎表现,后期出现心悸、气短、水肿等心脏功能受损症状;先天性心脏病根据病情轻重不同,轻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重者出生后即出现发绀、生长发育迟缓等。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能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表现,部分患者可无症状,在体检时发现;限制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肝大等右心衰竭症状。
诊断方法区别
心脏病:冠心病常用检查有心电图(发作时ST-T改变等)、冠状动脉造影(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部位);风湿性心脏病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瓣膜病变情况,结合抗链球菌溶血素O等检查辅助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依靠超声心动图明确心脏结构异常情况。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腔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可见室间隔或左心室壁肥厚;限制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可见心室壁僵硬、心室充盈受限等表现,心内膜心肌活检对诊断限制型心肌病有重要价值。
治疗原则有别
心脏病:冠心病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硝酸酯类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风湿性心脏病早期抗风湿治疗,后期根据瓣膜病变情况行瓣膜置换术等;先天性心脏病根据病情采取介入封堵或手术矫治。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主要是对症治疗,改善心力衰竭症状(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预防心律失常等;肥厚型心肌病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可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严重者可行室间隔切除术;限制型心肌病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治疗心力衰竭等,心内膜活检确诊后可考虑心脏移植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心脏病和心肌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都有不同影响。例如,老年人群患冠心病、心肌病的风险相对较高;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患心肌病的概率可能增加;长期吸烟、酗酒的生活方式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合并心脏病需更加谨慎评估病情及治疗对胎儿的影响,心肌病患者若有心力衰竭情况在补液等治疗时需严格控制液体量等,以保障患者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