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宝宝缺钙表现不同,婴幼儿时期有睡眠不安、多汗等神经肌肉系统表现及颅骨软化等骨骼系统表现,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有手足抽搐等表现,还会有免疫力低下、行为异常等其他表现,家长应关注宝宝生长发育及时采取措施,孕期母亲也应注意摄入足够钙保障胎儿钙储备。
一、神经肌肉系统表现
(一)婴幼儿时期
1.睡眠不安:宝宝缺钙时神经肌肉兴奋性会增高,常见夜间睡眠易惊醒、哭闹等情况。这是因为血钙降低会使得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增强,年龄较小的婴儿尤为明显,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血钙水平的波动更容易影响其睡眠状态,据相关研究表明,约60%以上缺钙的婴幼儿存在睡眠不安的表现。
2.多汗:尤其是头部出汗多,与室温无关。这是由于缺钙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汗腺分泌增多。婴儿头部汗腺丰富,出汗后会刺激头皮,使宝宝频繁摇头,进而导致枕秃(后脑勺头发稀少),有临床观察发现,约70%缺钙婴幼儿会出现多汗伴枕秃的情况。
(二)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
1.手足抽搐:严重缺钙时可能出现手足抽搐,表现为手腕屈曲、手指僵直、大拇指贴近掌心、足趾强直下屈、踝关节伸直等。这是因为血钙过低使得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进一步升高,引起肌肉痉挛,在较大儿童中也可出现,不过相对婴幼儿来说发生率稍低,但一旦发生会给儿童带来较大不适。
二、骨骼系统表现
(一)头部
1.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的婴儿,用手按压枕骨或顶骨中央,有乒乓球样的感觉。这是由于婴儿期颅骨骨化过程中缺钙,颅骨质地变软所致,是佝偻病早期的典型表现之一,在母乳喂养儿未及时补充钙剂或日照不足的情况下较为常见。
2.方颅:多见于8-9个月以上的婴儿,额骨、顶骨双侧向外隆起,形成方颅畸形,这是因为钙缺乏影响了颅骨的正常发育,使得颅骨的骨化过程异常,导致头颅外形改变。
3.前囟闭合延迟:正常婴儿前囟在1-1.5岁闭合,缺钙宝宝前囟可能延迟至2-3岁闭合。前囟是反映婴儿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钙参与骨骼的钙化过程,钙缺乏会影响前囟的闭合时间。
(二)胸部
1.肋骨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增生隆起,可触及或看到如串珠样的结节,以第7-10肋最明显。这是由于肋骨钙化不良,肋软骨过度增生导致,是佝偻病在胸部的典型表现。
2.鸡胸或漏斗胸:严重缺钙时可影响胸廓发育,出现鸡胸(胸骨向前突出)或漏斗胸(胸骨凹陷),会影响心肺功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此类情况在钙长期缺乏未得到纠正的儿童中可见。
(三)四肢
1.手镯或脚镯样改变:6个月以上婴儿的手腕、脚踝处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形成手镯或脚镯样畸形。这是因为长骨的骨端钙化不良,导致局部骨样组织增生,是佝偻病在四肢的典型表现之一。
2.O型腿或X型腿:学走路后的儿童,由于骨质软化,在站立和行走时,双下肢负重可导致下肢畸形,3岁以后的儿童若缺钙且未及时干预,可能出现O型腿(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内踝能相碰而两膝不能靠拢)或X型腿(两膝相碰而两足内踝不能靠拢)。
三、其他表现
(一)免疫力低下
缺钙会影响宝宝的免疫系统功能,使宝宝更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这是因为钙参与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调节,钙缺乏会导致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下降,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缺钙儿童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比正常儿童高出约30%-50%。
(二)行为异常
部分缺钙宝宝可能出现夜惊、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异常表现。这与钙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有关,钙缺乏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等,从而导致宝宝的行为发生改变,在一些对儿童行为与营养关系的研究中有所体现。
不同年龄的宝宝缺钙表现有所差异,婴儿期主要以神经肌肉和骨骼早期改变为主,学龄期儿童除骨骼改变外还可能出现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缺钙表现并采取合理措施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以保证宝宝健康成长。同时,孕期母亲的营养状况也会影响宝宝钙的储备,孕期母亲应注意摄入足够的钙,以保障胎儿正常的钙储备,降低宝宝出生后缺钙的风险。



